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1 世界森林资源概况 | 第15页 |
1.1.2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 第15-16页 |
1.1.3 我国人造板的现状 | 第16-17页 |
1.1.4 我国生物质资源现状 | 第17-18页 |
1.1.5 我国棉秆等经济作物秸秆资源现状 | 第18-19页 |
1.1.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2.1 生物质人造板的研究 | 第19-21页 |
1.2.2 棉秆人造板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3 胶接理论及木材胶粘剂的研究 | 第22-25页 |
1.2.4 葡甘聚糖、壳聚糖和聚乙烯醇应用于胶粘剂的研究 | 第25-27页 |
1.2.5 存在问题及本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三元共混胶粘剂及生物质秸秆的物理化学特性 | 第30-54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9页 |
2.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0-32页 |
2.2.2 不同种类秸秆的化学组分测定 | 第32-36页 |
2.2.3 秸秆的其他指标测定 | 第36-38页 |
2.2.4 棉秆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38页 |
2.2.5 三元共混胶粘剂的物理化学特性测试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2.3.1 不同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2.3.2 不同秸秆的灰分、可溶糖和粗蛋白测定 | 第40-41页 |
2.3.3 不同秸秆的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2.3.4 不同秸秆的碳、氢、氮和硫元素含量测定 | 第42-44页 |
2.3.5 不同秸秆的热值和导热性分析 | 第44-45页 |
2.3.6 棉秆的微观结构观察 | 第45-46页 |
2.3.7 三元共混胶粘剂和秸秆的热解特性 | 第46-50页 |
2.3.8 三元共混胶粘剂胶膜微观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2.4 讨论 | 第52页 |
2.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三元共混胶粘剂棉秆重组材的热压工艺优化 | 第54-75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4-65页 |
3.2.1 材料和仪器 | 第54-55页 |
3.2.2 热压工艺的因素和水平初选 | 第55-59页 |
3.2.3 热压工艺参数的综合优化 | 第59-60页 |
3.2.4 热压程序的选择 | 第60-61页 |
3.2.5 板坯制造工艺流程 | 第61-62页 |
3.2.6 试件制作及性能测试 | 第62-65页 |
3.2.7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6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3页 |
3.3.1 热压温度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2 板材目标密度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3.3.3 热压时间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3.3.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3.4 讨论 | 第73-74页 |
3.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棉秆重组材专用三元共混胶粘剂配比的优化 | 第75-90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5-80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75-76页 |
4.2.2 主要试验设备 | 第76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76-78页 |
4.2.4 共混胶粘剂的配制 | 第78-79页 |
4.2.5 共混胶粘剂的胶合强度测试 | 第79页 |
4.2.6 共混胶粘剂的黏度测试 | 第79-80页 |
4.2.7 共混胶粘剂胶合强度验证 | 第8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8页 |
4.3.1 葡甘聚糖浓度对共混胶粘剂体系胶合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2 壳聚糖浓度对共混胶粘剂体系胶合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3 聚乙烯醇浓度对共混胶粘剂体系胶合性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4 总固形物含量对共混胶粘剂体系胶合性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5 共混胶粘剂与酚醛树脂胶和异氰酸酯胶的胶合性能对比 | 第84-85页 |
4.3.6 共混胶粘剂体系的黏度分析 | 第85-88页 |
4.4 讨论 | 第88-89页 |
4.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三元共混胶粘剂制备定向棉秆重组材的成板机理 | 第90-105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90页 |
5.2.2 棉秆双层结构的制备 | 第90-91页 |
5.2.3 棉秆纤维束之间胶粘剂分布情况分析 | 第91页 |
5.2.4 棉秆纤维束之间胶粘剂渗透形式的观察 | 第91-92页 |
5.2.5 共混胶粘剂渗透深度的测定 | 第92-9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4页 |
5.3.1 热压压力和板材施胶量对共混胶粘剂分布和棉秆变形的影响 | 第93-96页 |
5.3.2 胶粘剂的渗透形式分析 | 第96-98页 |
5.3.3 胶粘剂的渗透深度分析 | 第98-102页 |
5.3.4 棉秆重组材的成型机理探讨 | 第102-104页 |
5.4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三元共混胶粘剂制备棉秆重组材的热压传热过程分析 | 第105-124页 |
6.1 引言 | 第10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0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105页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05-106页 |
6.2.3 板坯热压过程中温度分布测试 | 第106-107页 |
6.2.4 棉秆重组材板材热特性测试 | 第107页 |
6.2.5 试验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 第107-11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3页 |
6.3.1 板坯含水率对板坯热压过程中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6.3.2 热压温度对板坯热压过程中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6.3.3 板材目标密度对板坯热压过程中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6.3.4 板材厚度对板材热特性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3.5 板材密度对板材热特性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6.3.6 板材的施胶量对板材热特性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6.4 讨论 | 第123页 |
6.5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七章 三元共混胶粘剂制备棉秆重组材热压过程的传热模拟 | 第124-141页 |
7.1 引言 | 第12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8页 |
7.2.1 材料 | 第124页 |
7.2.2 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124-128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28-140页 |
7.3.1 热传导模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128-133页 |
7.3.2 热传导模型的推导及求解 | 第133-135页 |
7.3.3 热传导模型的对比及验证 | 第135-140页 |
7.4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8.1 结论 | 第141-142页 |
8.2 创新点 | 第142页 |
8.3 问题与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附录 一维热传导方程数值解Matlab程序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