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耐低氮胁迫相关性状QTL定位和一个黄叶基因的遗传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第12-14页
第一章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14-28页
    1.1 植物缺氮的影响第14页
    1.2 氮素的来源第14页
    1.3 氮素的功能第14-15页
    1.4 氮素的吸收第15-16页
    1.5 氮素的同化第16页
    1.6 氮素的转运利用第16-19页
    1.7 氮素利用效率第19-21页
        1.7.1 影响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第20-21页
        1.7.2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途径第21页
    1.8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第21-22页
    1.9 水稻QTL低氮研究第22-26页
        1.9.1 QTL定位方法第22-25页
        1.9.2 水稻耐低氮QTLs研究第25-26页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第一部分材料与方法第28-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1.1 试验材料来源及种植第28页
        2.1.2 材料表型数据的收集第28-29页
    2.2 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第29-34页
        2.2.1 DNA的提取第29-30页
        2.2.2 聚合酶链式(PCR)反应第30-31页
        2.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第31页
        2.2.4 银染显色第31页
        2.2.5 表型数据分析方法第31页
        2.2.6 QTL分析第31-34页
第三章 第一部分结果与分析第34-48页
    3.1 表型数据第34-38页
    3.2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3.3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第39-41页
    3.4 亲本多态性检测及染色体上SSR标记分布图第41-43页
    3.5 相关性状QTL定位第43-48页
第四章 第一部分讨论与总结第48-52页
    4.1 讨论第48-49页
        4.1.1 本研究检测到的QTL位点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第48页
        4.1.2 水稻耐低氮基因的探究第48-49页
    4.2 结论第49-50页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0-52页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第52-62页
第五章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第62-72页
    5.1 叶色突变体概述第62-65页
        5.1.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第62页
        5.1.2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第62-63页
        5.1.3 叶色突变体的形成及影响第63-65页
    5.2 叶绿素合成第65-66页
    5.3 叶黄素合成第66-67页
    5.4 叶绿体发育第67-69页
    5.5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第69-70页
    5.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70-72页
第六章 第二部分材料与方法第72-76页
    6.1 供试材料第72页
    6.2 表型与农艺性状考察第72页
    6.3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测定第72-73页
    6.4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73页
    6.5 群体构建第73页
    6.6 DNA提取与标记检测第73页
    6.7 基因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第73-74页
    6.8 三级结构预测第74页
    6.9 RT-PCR分析第74页
    6.10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第74页
    6.11 水稻原生质体的分离及转化第74-76页
第七章 第二部分结果与分析第76-84页
    7.1 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第76-77页
    7.2 野生型与yl突变体叶片色素含量的测定分析第77-78页
    7.3 yl突变体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第78-79页
    7.4 突变体基因的定位第79-80页
    7.5 yl突变基因的确定第80页
    7.6 野生型和突变体YLC1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第80-81页
    7.7 RT-PCR分析第81-82页
    7.8 YLC1的亚细胞定位第82-84页
第八章 第二部分讨论与结论第84-86页
    8.1 讨论第84页
        8.1.1 YLC1参与叶绿素合成途径的早期调控第84页
        8.1.2 YLC1蛋白结构的分析第84页
    8.2 全文总结第84-85页
    8.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85-86页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第86-94页
附录第94-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定位产量和纤维品质QTL
下一篇:水稻强休眠品种N22及其弱休眠突变体种子休眠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