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27页 |
第一节 失范概念的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节“道德失范”概念的研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研究 | 第20-24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第一节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标签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知、情、意、行理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问卷调查研究 | 第31-65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31-35页 |
第二节 问卷分析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分析 | 第37-58页 |
第四节 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 第58-65页 |
第五章 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65-79页 |
第一节 认知方面 | 第65-68页 |
第二节 情感方面 | 第68-77页 |
第三节 意志方面 | 第77-79页 |
第六章 中职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措施 | 第79-98页 |
第一节 认知方面 | 第79-81页 |
第二节 情感方面 | 第81-91页 |
第三节 意志方面 | 第91-93页 |
第四节 行为方面 | 第93-9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98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