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3 文献综述的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二、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9-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不良资产的界定 | 第19页 |
2.1.2 资产证券化的涵义 | 第19页 |
2.1.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涵义及基本流程 | 第19-20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资产组合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三、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 | 第23-42页 |
3.1 我国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3.1.1 建立资产管理公司 | 第23-24页 |
3.1.2 打包处置 | 第24页 |
3.1.3 债转股 | 第24页 |
3.1.4 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24-25页 |
3.2 信用风险 | 第25-30页 |
3.2.1 债务人信用风险 | 第26-27页 |
3.2.2 发起人信用风险 | 第27-28页 |
3.2.3 第三方信用风险 | 第28-30页 |
3.3 技术风险 | 第30-37页 |
3.3.1 资产池构建风险 | 第30-35页 |
3.3.2 破产隔离风险 | 第35页 |
3.3.3 信用增级风险 | 第35-36页 |
3.3.4 产品定价风险 | 第36-37页 |
3.4 环境风险 | 第37-39页 |
3.4.1 经济环境风险 | 第37-38页 |
3.4.2 法律环境风险 | 第38-39页 |
3.4.3 政治环境风险 | 第39页 |
3.5 操作风险 | 第39-41页 |
3.5.1 人员因素风险 | 第39-40页 |
3.5.2 流程因素风险 | 第40页 |
3.5.3 系统因素风险 | 第40页 |
3.5.4 外部事件风险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四、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案例及启示 | 第42-47页 |
4.1 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案例 | 第42-43页 |
4.2 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案例 | 第43-44页 |
4.3 韩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案例 | 第44-45页 |
4.4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对中国的启示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五、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对策 | 第47-53页 |
5.1 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7-48页 |
5.1.1 债务人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7页 |
5.1.2 发起人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7-48页 |
5.1.3 第三方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8页 |
5.2 技术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8-49页 |
5.2.1 资产池构建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8-49页 |
5.2.2 破产隔离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9页 |
5.2.3 信用增级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9页 |
5.2.4 产品定价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9页 |
5.3 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9-51页 |
5.3.1 经济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49-50页 |
5.3.2 法律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50页 |
5.3.3 政治环境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50-51页 |
5.4 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51-52页 |
5.4.1 人员因素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51页 |
5.4.2 流程因素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51-52页 |
5.4.3 系统因素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52页 |
5.4.4 外部事件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