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城市商业银行的含义 | 第21页 |
2.1.2 银行脆弱性的含义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2.2.1 传统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22-24页 |
2.2.2 金融机构脆弱性理论 | 第24-25页 |
2.2.3 金融制度与金融脆弱性 | 第25-27页 |
3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脆弱性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3.1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 第27-32页 |
3.1.1 城市信用社阶段(1979年至1994年) | 第28页 |
3.1.2 起步转型阶段(1995年至2002年) | 第28-29页 |
3.1.3 改革加速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9-32页 |
3.2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脆弱性现状 | 第32-41页 |
3.2.1 资本充足性受到挑战 | 第32-34页 |
3.2.2 不良贷款率高 | 第34-37页 |
3.2.3 流动性风险大 | 第37-39页 |
3.2.4 操作风险事件频发 | 第39-41页 |
4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脆弱性评价分析 | 第41-61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1-44页 |
4.1.1 国外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42页 |
4.1.2 国内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4.1.3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4.2 评价方法的简介 | 第44-49页 |
4.2.1 评价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44-46页 |
4.2.2 评价方法的步骤 | 第46-49页 |
4.3 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49-59页 |
4.3.1 评价指标筛选 | 第49-51页 |
4.3.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1-55页 |
4.3.3 计算关联度矩阵 | 第55-59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脆弱性成因分析 | 第61-68页 |
5.1 内部原因 | 第61-64页 |
5.1.1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 第61-62页 |
5.1.2 市场定位发生偏离 | 第62-63页 |
5.1.3 历史遗留问题多 | 第63-64页 |
5.2 外部原因——金融生态环境 | 第64-68页 |
5.2.1 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2 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 | 第65页 |
5.2.3 制度与诚信文化的影响 | 第65-68页 |
6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脆弱性化解与防范措施 | 第68-72页 |
6.1 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 | 第68-69页 |
6.1.1 合理控制国有性质股占比 | 第68页 |
6.1.2 适当提高社会法人的持股比例 | 第68-69页 |
6.2 找准市场定位,形成特色经营 | 第69-70页 |
6.2.1 定位于中小企业与个人客户 | 第69-70页 |
6.2.2 定位于本土区域发展 | 第70页 |
6.3 完善自身建设,提高运营效率 | 第70-72页 |
6.3.1 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 第70-71页 |
6.3.2 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