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8-11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页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建国初期失业问题的现状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失业的产生及社会影响 | 第13-16页 |
一、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情况持续恶化 | 第13-14页 |
二、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威胁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6-22页 |
一、连年战争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国民党集团对经济的肆意破坏 | 第17-19页 |
三、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 | 第19-20页 |
四、城市人口过度增长的压力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理论、方针及对策 | 第23-41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的方针政策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防止和减少新的失业人员的产生 | 第25-30页 |
一、接收旧政权遗留下的全部人员 | 第26-27页 |
二、支持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 第27-29页 |
三、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采取多元化的失业救济和就业安置 | 第30-37页 |
一、设置救济机构开展失业登记和职业介绍 | 第30-32页 |
二、筹措救济粮金以改善失业人员生活 | 第32-33页 |
三、实行以工代赈促进市政工程建设 | 第33-34页 |
四、建立自救工厂进行生产自救 | 第34-35页 |
五、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鼓励返乡生产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对失业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 第37-40页 |
一、举办培训班对失业人员进行转业训练 | 第37-38页 |
二、设立学校和教育班提升失业人员的自主就业能力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的评价及现实启示 | 第41-59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取得的成效 | 第41-45页 |
一、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 第41-43页 |
二、提升了失业人员素质 | 第43-44页 |
三、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存在的局限性 | 第45-48页 |
一、包下来的政策逐步演化为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 第45-46页 |
二、劝止农民自由进城影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开始形成 | 第46-47页 |
三、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探索中断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失业问题的现实启示 | 第48-58页 |
一、党要明确在治理失业问题中的责任 | 第50-51页 |
二、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 | 第51-53页 |
三、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 第53-54页 |
四、建立健全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 第54-56页 |
五、注重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