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34页 |
1.1 核酸概述 | 第9-12页 |
1.1.1 靶向分子与DNA的作用方式 | 第9页 |
1.1.2 DN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 第9-12页 |
1.2 DNA与药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 第12-19页 |
1.2.1 靶向分子与DNA的作用方式 | 第12-16页 |
1.2.2 小分子与DNA结合模式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1.3 典型的靶向DNA抗癌药物 | 第19-33页 |
1.3.1 典型的DNA嵌入剂 | 第19-30页 |
1.3.2 菲醌类DNA靶向药物及菲并咪唑衍生物 | 第30-31页 |
1.3.3 吲哚类DNA靶向药物 | 第31-33页 |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2 新型含菲并[9,10-d]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能测试 | 第34-58页 |
2.1 化合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 第34-37页 |
2.1.1 分子设计思路 | 第34-36页 |
2.1.2 合成路线与反应机理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47页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2.2.2 合成方法 | 第38-44页 |
2.2.3 R系列化合物与DNA作用方式的讨论 | 第44-45页 |
2.2.4 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45-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2.3.1 R系列化合物与DNA作用方式的讨论 | 第47-56页 |
2.3.2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56-58页 |
3 侧链含异喹啉的1,8-萘酐类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 第58-76页 |
3.1 化合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 第58-61页 |
3.1.1 分子设计思路 | 第58-60页 |
3.1.2 合成路线 | 第60-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8页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1-62页 |
3.2.2 合成方法 | 第62-67页 |
3.2.3 D系列化合物与DNA作用方式的讨论 | 第67-68页 |
3.2.4 药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6页 |
3.3.1 D系列化合物与DNA结合模式的讨论 | 第68-74页 |
3.3.2 肿瘤细胞活性抑制实验 | 第74-76页 |
4 新型咪唑并萘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能测试 | 第76-91页 |
4.1 化合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 第76-78页 |
4.1.1 分子设计思路 | 第76-77页 |
4.1.2 合成路线 | 第77-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83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78-79页 |
4.2.2 合成方法 | 第79-82页 |
4.2.3 化合物与DNA作用方式的讨论 | 第82-83页 |
4.2.4 药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8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4.3.1 Z系列化合物与DNA作用模式的讨论 | 第83-90页 |
4.3.2 肿瘤细胞活性抑制实验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附录A 化合物的核磁和质谱谱图 | 第101-115页 |
附录B 晶体数据参数表 | 第115-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