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常用曲面抛光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计算机控制表面成形技术 | 第13-14页 |
1.2.2 气囊抛光技术 | 第14-15页 |
1.2.3 磁场辅助抛光技术 | 第15-16页 |
1.2.4 电场辅助抛光技术 | 第16-17页 |
1.3 剪切增稠抛光技术 | 第17-20页 |
1.3.1 非牛顿流体的剪切增稠效应 | 第17-19页 |
1.3.2 剪切增稠抛光方法 | 第19-20页 |
1.4 声波辅助加工技术 | 第20-22页 |
1.4.1 超声波加工的原理 | 第20-21页 |
1.4.2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方法的提出 | 第22-23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原理及辅助声波作用 | 第24-37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原理 | 第24-25页 |
2.3 声波在粘性媒质中的传递 | 第25-29页 |
2.3.1 声学参量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2.3.2 理想流体介质中的三个基本方程 | 第26-27页 |
2.3.3 声波在粘滞媒质中的运动方程 | 第27页 |
2.3.4 声波的传递特性对抛光液粘度分布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 声波参数对剪切增稠抛光液流变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29-32页 |
2.4.1 声波频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2 声波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3 声波波形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 声波作用方向对抛光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2-36页 |
2.5.1 声波作用方向垂直于工件加工表面的情况 | 第33-34页 |
2.5.2 声波作用方向平行于工件加工表面的情况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实验平台的建立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实验平台的组成 | 第37-39页 |
3.3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实验平台中多轴联动装置的研制 | 第39-41页 |
3.3.1 多轴联动装置的开发 | 第39-40页 |
3.3.2 多轴联动装置控制系统的开发 | 第40-41页 |
3.4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实验平台中声波发生装置的研制 | 第41-43页 |
3.5 声波发生装置的频率振幅测试 | 第43-49页 |
3.5.1 频率振幅信号采集系统工作流程 | 第43-44页 |
3.5.2 频率振幅信号采集装置的研制 | 第44-46页 |
3.5.3 声波发生装置频率振幅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46-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材料去除机理分析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过程中工件加工表面受力分析 | 第51-56页 |
4.2.1 工件加工表面作用力的分析 | 第51-53页 |
4.2.2 雷诺数对阻力因数的影响 | 第53页 |
4.2.3 剪切增稠抛光液对工件加工表面压强阻力的分析 | 第53-55页 |
4.2.4 剪切增稠抛光液对工件加工表面摩擦阻力分析 | 第55-56页 |
4.2.5 剪切增稠抛光液对工件加工表面的总作用力 | 第56页 |
4.3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的材料去除预测模型 | 第56-60页 |
4.3.1 材料去除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4.3.2 材料去除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57-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加工实验 | 第61-74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加工实验条件 | 第61-62页 |
5.3 抛光工艺参数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 第62-64页 |
5.3.1 声波频率对抛光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5.3.2 声波功率对抛光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63页 |
5.3.3 声波波形对抛光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5.4 抛光工艺参数的影响程度分析及优化 | 第64-73页 |
5.4.1 优化实验设计 | 第64-65页 |
5.4.2 优化实验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5.4.4 声波辅助剪切增稠抛光的优化实验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创新点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