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1 认知属性 | 第9-12页 |
1.1.1 属性的定义 | 第9页 |
1.1.2 属性掌握表征 | 第9-10页 |
1.1.3 属性层级关系 | 第10-12页 |
1.2 Q矩阵理论 | 第12-14页 |
1.2.1 Q矩阵 | 第12-13页 |
1.2.2 邻接矩阵 | 第13页 |
1.2.3 可达矩阵 | 第13页 |
1.2.4 简化Q矩阵 | 第13-14页 |
1.2.5 知识状态 | 第14页 |
1.3 常用的认知诊断模型 | 第14-21页 |
1.3.1 潜在特质模型 | 第15-18页 |
1.3.1.1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补偿模型 | 第15页 |
1.3.1.2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非补偿模型 | 第15-17页 |
1.3.1.3 CCM模型 | 第17-18页 |
1.3.2 潜在分类模型 | 第18-21页 |
1.3.2.1 DINA模型 | 第18-19页 |
1.3.2.2 NIDA模型 | 第19-21页 |
2 研究背景 | 第21-25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2.1.1 潜在特质模型与潜在分类模型诊断结果对比研究的必要 | 第21页 |
2.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 第23-24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5-49页 |
3.1 属性掌握和未掌握状态在各区间内分布情况的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3.1.1 计算步骤 | 第25-26页 |
3.1.2 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 第26-27页 |
3.1.2.1 属性掌握模式矩阵点乘的合理性 | 第26-27页 |
3.1.2.2 将连续的能力值划分区间的合理性 | 第27页 |
3.2 实验一属性掌握概率各区间内,属性掌握和未掌握状态分布的研究 | 第27-37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27-28页 |
3.2.2 数据模拟方法 | 第28-30页 |
3.2.2.1 CCM模型需要模拟的数据及具体模拟过程 | 第28页 |
3.2.2.2 DINA模型需要模拟的数据及具体模拟过程 | 第28-29页 |
3.2.2.3 MIRT-NC模型需要模拟的数据及具体模拟过程 | 第29-30页 |
3.2.3 分析的程序与软件 | 第30页 |
3.2.4 实验结果 | 第30-37页 |
3.2.4.1 CCM模型模拟被试作答数据的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3.2.4.2 DINA模型模拟被试作答数据的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3.2.4.3 MIRT-NC模型模拟被试作答数据的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3.3 实验二属性能力值各区间内,属性掌握和未掌握状态分布的研究 | 第37-43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3.3.2 数据模拟方法 | 第37页 |
3.3.3 分析的程序与软件 | 第37页 |
3.3.4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3.3.4.1 CCM模型模拟被试作答数据的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3.3.4.2 DINA模型模拟被试作答数据的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3.3.4.3 MIRT-NC模型模拟被试作答数据的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3.4 实验三“八年级数学分式运算”认知诊断测验实测数据分析 | 第43-49页 |
3.4.1 “八年级数学分式运算”认知诊断测验 | 第43页 |
3.4.2 分析结果 | 第43-49页 |
3.4.2.1 CCM模型、DINA模型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 第43-46页 |
3.4.2.2 MIRT-NC模型、DINA模型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9-52页 |
4.1 讨论 | 第49-50页 |
4.1.1 CCM模型与DINA模型的诊断结果对比 | 第49页 |
4.1.2 MIRT-NC模型与DINA模型的诊断结果对比 | 第49-50页 |
4.2 结论 | 第50-51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