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在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再生制动简介 | 第13页 |
1.3.2 国外再生制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再生制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电动汽车及再生制动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6-26页 |
2.1 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2.1.1 电动汽车的组成 | 第16页 |
2.1.2 电动汽车的结构 | 第16-17页 |
2.1.3 电动汽车制动性能 | 第17页 |
2.2 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 第17-18页 |
2.2.1 并联式混合制动系统 | 第17-18页 |
2.2.2 串联式混合制动系统 | 第18页 |
2.2.3 全可控混合制动系统 | 第18页 |
2.3 本文采用的再生制动系统结构 | 第18-19页 |
2.4 再生制动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2.5 再生制动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6 再生制动系统基础建模 | 第20-25页 |
2.6.1 整车模型 | 第20-21页 |
2.6.2 车轮模型 | 第21-23页 |
2.6.3 蓄电池模型 | 第23页 |
2.6.4 电机模型 | 第23-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分析 | 第26-32页 |
3.1 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 第26-29页 |
3.2 常见的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策略分析 | 第29-31页 |
3.2.1 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9页 |
3.2.2 并行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9-30页 |
3.2.3 最优能量回收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30-31页 |
3.2.4 三种常见制动力分配策略的比较 | 第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第32-42页 |
4.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 第32-34页 |
4.1.1 模糊控制原理 | 第32页 |
4.1.2 模糊控制的结构 | 第32-33页 |
4.1.3 隶属函数的建立 | 第33页 |
4.1.4 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33-34页 |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4-37页 |
4.2.1 制动力分配结构图 | 第34-35页 |
4.2.2 模糊控制规则设计 | 第35-37页 |
4.3 基于ADVISOR软件的纯电动汽车制动系统建模 | 第37-41页 |
4.3.1 ADVISOR简介 | 第37-38页 |
4.3.2 ADVISOR顶层模型 | 第38页 |
4.3.3 ADVISOR制动模块 | 第38-40页 |
4.3.4 本文制动力分配策略模型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仿真 | 第42-50页 |
5.1 仿真车型的选择和仿真界面的开发 | 第42-43页 |
5.2 仿真工况 | 第43-45页 |
5.2.1 CYC_WVUSUB循环工况 | 第43-44页 |
5.2.2 CYC_UDDS循环工况 | 第44-45页 |
5.3 仿真结果 | 第45-47页 |
5.3.1 CYC_WVUSUB循环工况 | 第45-46页 |
5.3.2 CYC_UDDS循环工况 | 第46-47页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5.5 与其它制动策略的对比 | 第48-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