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3页 |
1.1 多环芳烃的介绍 | 第10页 |
1.2 多环芳烃的危害 | 第10页 |
1.3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 第10-12页 |
1.4 芳烃的前处理方法 | 第12-16页 |
1.4.1 液-液萃取(liquid -liquid extraction, LLE) | 第12页 |
1.4.2 固相萃取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 第12-14页 |
1.4.3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 第14-15页 |
1.4.4 液相微萃取(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LPME) | 第15-16页 |
1.4.5 超声辅助萃取(ultrasound -phase extraction, UAE) | 第16页 |
1.4.6 浊点萃取(cloud -point extraction,CPE) | 第16页 |
1.5 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1.5.1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HPLC-FLD) | 第17页 |
1.5.2 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GC-MS/MS) | 第17-18页 |
1.5.3 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GC-IT-MS) | 第18页 |
1.5.4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QTOF-MS) | 第18-19页 |
1.6 多环芳烃形态分析与源解析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 第19-23页 |
1.6.1 多环芳烃源解析意义 | 第19-21页 |
1.6.2 海螺沟冰雪中多环芳烃的形态分析及来源解析的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23-4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24-25页 |
2.2 样品前处理 | 第25-26页 |
2.2.1 样品的分离与净化 | 第25页 |
2.2.2 雪水样品的处理 | 第25-26页 |
2.2.3 颗粒物样品的处理 | 第26页 |
2.3 GC-MS/MS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26-31页 |
2.3.1 质谱扫描模式的选择 | 第29-31页 |
2.4 方法的质量控制 | 第31-36页 |
2.4.0 标准曲线 | 第31-32页 |
2.4.1 方法的准确度、检测限、精密度 | 第32-35页 |
2.4.2 空白实验 | 第35-36页 |
2.5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第36-41页 |
2.5.1 萃取剂种类的选择 | 第36-37页 |
2.5.2 超声时间的优化 | 第37-39页 |
2.5.3 萃取剂用量的优化 | 第39-41页 |
第3章 海螺沟冰雪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 第41-51页 |
3.1 海螺沟冰川情况概述 | 第41页 |
3.2 16种PAHs的分离与定性 | 第41-43页 |
3.3 雪水中溶解态PAHs的定性分析 | 第43-46页 |
3.4 颗粒物中吸附态PAHs的定性分析 | 第46-51页 |
第4章 溶解态与吸附态多环芳烃的分布与源解析 | 第51-60页 |
4.1 海螺沟冰雪中溶解态PAHs含量分析 | 第51-53页 |
4.2 冰雪中溶解态PAHs海拔特征 | 第53-54页 |
4.3 冰雪中溶解态PAHs来源解析 | 第54-55页 |
4.4 海螺沟冰雪中吸附态PAHs含量分析 | 第55-56页 |
4.5 冰雪中吸附态PAHs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4.6 冰雪中吸附态PAHs来源解析 | 第57-58页 |
4.7 溶解态PAHs与吸附态PAHs单体分布对比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