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概述 | 第11-20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6页 |
1.1.1 信用评级机构 | 第11-14页 |
1.1.2 利益冲突 | 第14-16页 |
1.2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现状分析 | 第16-20页 |
1.2.1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既有法律规定及其不足 | 第16-19页 |
1.2.2 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律管理现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认识 | 第20-28页 |
2.1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表现 | 第20-21页 |
2.1.1 收入来源导致的利益冲突 | 第20页 |
2.1.2 其他业务导致的利益冲突 | 第20-21页 |
2.1.3 与发行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导致的利益冲突 | 第21页 |
2.2 “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利益冲突的不利影响 | 第21-22页 |
2.2.1 导致信用评级机构的基础功能丧失 | 第21-22页 |
2.2.2 导致信用评级机构“看门人”角色异化 | 第22页 |
2.3 其他替代付费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 第22-24页 |
2.3.1 替代模式 | 第23页 |
2.3.2 替代模式的困境 | 第23-24页 |
2.4 规制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最佳做法 | 第24-28页 |
2.4.1 “有效控制”利益冲突的意义 | 第25页 |
2.4.2 “有效控制”利益冲突的举措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制的域外法律分析 | 第28-39页 |
3.1 内部控制制度的安排 | 第28-34页 |
3.1.1 监督职能机构的安排 | 第28-31页 |
3.1.2 防火墙的设置 | 第31-32页 |
3.1.3 信用评级机构及其评级分析师的行为规范 | 第32-33页 |
3.1.4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障 | 第33-34页 |
3.2 信息披露制度的安排 | 第34-36页 |
3.2.1 应当披露的利益冲突内容 | 第35-36页 |
3.2.2 信息披露的配套措施 | 第36页 |
3.3 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制的完善建议 | 第39-48页 |
4.1 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措施 | 第39-46页 |
4.1.1 加强利益冲突的识别 | 第40-41页 |
4.1.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第41-43页 |
4.1.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3-44页 |
4.1.4 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对投资者的法律责任 | 第44-46页 |
4.2 加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律管理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