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内容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2 21 世纪两岸新生代女导演崛起创作背景概述 | 第14-22页 |
| 2.1 21 世纪两岸新生代女导演创作的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 2.2 21 世纪两岸新生代女导演群体的成长背景 | 第15-22页 |
| 2.2.1 大陆—商业大潮中成长 | 第16-18页 |
| 2.2.2 台湾—低迷市场下成长 | 第18-22页 |
| 3 21 世纪两岸新生代女导演作品的主题意蕴 | 第22-30页 |
| 3.1 都市夹缝中的欲望挣扎 | 第22-24页 |
| 3.2 追逐自我中的温情流露 | 第24-27页 |
| 3.3 边缘世界中的青春之殇 | 第27-30页 |
| 4 21 世纪两岸新生代女导演作品的影像世界 | 第30-36页 |
| 4.1 光影运用与主观情感 | 第30-32页 |
| 4.2 色彩表达与情性构思 | 第32-33页 |
| 4.3 音乐营造与女性品味 | 第33-36页 |
| 5 个案研究 | 第36-48页 |
| 5.1 文艺路线之飘浪青春——《观音山》与《飘浪青春》 | 第36-42页 |
| 5.1.1 幽怨的主题表达 | 第36-38页 |
| 5.1.2 残缺的自我愈合 | 第38-39页 |
| 5.1.3 生之意义的表达 | 第39-42页 |
| 5.2 商业运作之时代青春《我的少女时代》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第42-48页 |
| 5.2.1 少女情怀的商业扼杀 | 第42-44页 |
| 5.2.2 泛娱乐化的受众喧嚣 | 第44-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A:大陆女导演作品及获奖情况 | 第54-60页 |
| 附录B:台湾女导演作品及获奖情况 | 第60-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