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公物概述 | 第13-25页 |
(一) 公物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 第13-19页 |
1. 公物的定义 | 第13-16页 |
2. 公物的特性 | 第16-17页 |
3. 公物的分类 | 第17-18页 |
4. 公物的设立、变更与废止 | 第18-19页 |
(二) 公私法划分为公物制度提供理论准备 | 第19-21页 |
1. 从“混沌一体”到划分理论的提出 | 第19-20页 |
2. 公私法划分理论的践行 | 第20页 |
3. 公私法相互渗透 | 第20-21页 |
(三) 公物制度的确立 | 第21-25页 |
1. 公物的起源 | 第21-22页 |
2. 公物入法 | 第22页 |
3. 公物制度的完善 | 第22-23页 |
4. 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公私协力 | 第23-25页 |
三、公物用途变更相关问题 | 第25-31页 |
(一) 公物用途的特性 | 第25-26页 |
1. 公物的用途须具有公共目的 | 第25页 |
2. 公物的利用必须物尽其用 | 第25-26页 |
(二) 公物用途变更的含义 | 第26-27页 |
(三) 公物用途变更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27-29页 |
1. 公物用途变更与私物转公物的联系与区别 | 第27-28页 |
2. 公物用途变更与公物转私物的联系与区别 | 第28-29页 |
(四) 公物用途变更的条件 | 第29-30页 |
(五) 公物用途变更的法律效力及效果 | 第30-31页 |
1. 公物用途变更的法律效力 | 第30页 |
2. 公物用途变更的效果 | 第30-31页 |
四、公物用途变更实例研究——以“临时停车泊位划定”为例 | 第31-40页 |
(一) 公物用途变更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 第31-34页 |
1. 公物用途变更问题的现状 | 第31-33页 |
2. 公物用途变更问题的成因 | 第33-34页 |
(二) 公物用途变更问题的表现 | 第34-38页 |
1. 变更公物用途的主体不合法 | 第34-35页 |
2. 变更公物用途没有遵循法定程序及条件 | 第35-36页 |
3. 变更公物用途的程序缺乏 | 第36页 |
4. 变更用途后的公物管理上存在不足 | 第36-38页 |
(三) 公物用途变更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8-40页 |
1. 对违法变更者应被监督和处罚 | 第38页 |
2. 完善公物用途变更的决策程序 | 第38-39页 |
3. 制定《行政收费法》以完善管理程序 | 第39-40页 |
五、其他涉及公物的变更问题研究——以“打开小区围墙”为例 | 第40-47页 |
(一) “小区围墙打开”的现状与成因 | 第40-43页 |
1. “打开小区围墙”引热议 | 第40页 |
2. “打开小区围墙”的原因及阻力 | 第40-43页 |
(二) “小区围墙打开”的性质及问题 | 第43-44页 |
1. “小区围墙打开”属于私物变公物的范畴 | 第43-44页 |
2. “小区围墙打开”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 第44页 |
(三) 涉及公物的变更问题解决对策 | 第44-47页 |
1. 完善立法 | 第44-45页 |
2. 确定“业主自愿决定原则”及“补偿原则” | 第45页 |
3. 纳入“公物用途变更”的规制内 | 第45-46页 |
4. 通过打开单位大院树立典范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