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聚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制备与纤维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相变材料第10-13页
        1.1.1 相变材料的分类第10-11页
        1.1.2 相变材料的应用第11-12页
        1.1.3 国内外相变材料的应用及其发展历史第12-13页
    1.2 梳状聚合物第13-16页
        1.2.1 梳状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3-15页
        1.2.2 梳状聚合物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活性阳离子聚合第16-18页
        1.3.1 经典Base-Assisting体系第16-17页
        1.3.2 活性阳离子聚合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同轴静电纺丝第18-21页
        1.4.1 同轴静电纺丝的原理第18-19页
        1.4.2 同轴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1.4.3 同轴静电纺丝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1-24页
第二章 (二)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制备和表征第24-32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原料第24-25页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5页
    2.4 (二)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制备第25-26页
    2.5 二乙二醇十六烷基醚单丙烯酸酯的性能表征第26-27页
        2.5.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6页
        2.5.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第26页
        2.5.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26页
        2.5.4 热失重分析(TG)第26-27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27-31页
        2.6.1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7-28页
        2.6.2 核磁氢谱(~1H NMR)分析第28-29页
        2.6.3 相变行为(DSC)分析第29-30页
        2.6.4 热稳定性(TG)分析第30-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聚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第32-44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原料第32-33页
    3.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3-34页
    3.4 聚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制备的实验步骤第34-35页
        3.4.1 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合成第34页
        3.4.2 引发剂——IBEA(1-(isobutoxy)ethyl acetate)的合成第34页
        3.4.3 聚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制备第34-35页
    3.5 引发剂——IBEA的表征第35页
        3.5.1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分析(~1H NMR和~(13)C NMR)第35页
    3.6 聚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性能表征第35-36页
        3.6.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5页
        3.6.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第35页
        3.6.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第35-36页
        3.6.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36页
        3.6.5 热失重分析(TG)第36页
    3.7 结果与讨论第36-42页
        3.7.1 引发剂——IBEA的表征第36-38页
            3.7.1.1 IBEA的~1H NMR分析第36-37页
            3.7.1.2 IBEA的~(13)C NMR分析第37-38页
        3.7.2 聚乙二醇正烷基乙烯基醚的表征第38-42页
            3.7.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8-39页
            3.7.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和分子量的测定第39-40页
            3.7.2.3 相变行为(DSC)分析第40-41页
            3.7.2.4 热稳定性(TG)分析第41-42页
    3.8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P(AN-co-VDC)/PC_(16)E_1VE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44-56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实验原料第44-45页
    4.3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5页
    4.4 P(AN-co-VDC)/PC_(16)E_1VE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第45-47页
        4.4.1 单纺P(AN-co-VDC)纳米纤维第45页
        4.4.2 同轴共纺P(AN-co-VDC)/PC_(16)E_1VE复合纳米纤维第45-46页
        4.4.3 P(AN-co-VDC)/PC_(16)E_1VE复合纳米纤维的性能表征第46-47页
            4.4.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6页
            4.4.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46页
            4.4.3.3 热失重分析(TG)第46-47页
            4.4.3.4 扫描电镜观察(FESEM)第47页
            4.4.3.5 透射电镜观察(TEM)第47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4.5.1 扫描电镜(FESEM)分析第47-50页
        4.5.2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50-51页
        4.5.3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51-52页
        4.5.4 相变行为(DSC)分析第52-54页
        4.5.5 热稳定性(TG)分析第54-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5.1 结论第56-57页
    5.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情况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cN肝素前体多糖的合成调控研究
下一篇:热解火焰法催化裂解乙烯制备碳纳米管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