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践案例及思考 | 第9-12页 |
二、庭前会议程序中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基本问题 | 第12-18页 |
(一)庭前会议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及立法大环境 | 第13-14页 |
(三)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功能 | 第14-18页 |
1.明确争点,提高效率 | 第15页 |
2.证据开示的功能 | 第15-16页 |
3.监督公诉权的行使 | 第16-18页 |
三、我国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3页 |
(一)我国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立法和实施现状 | 第18-19页 |
(二)我国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1.检察机关在开庭审理前对非法证据不能够主动排除 | 第19页 |
2.庭前会议召开条件受限,造成庭前会议适用率低 | 第19-20页 |
3.庭前会议程序设置短缺 | 第20页 |
4.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初建但不完善 | 第20-21页 |
5.“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深度模糊不清 | 第21页 |
6.庭前会议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在司法实践中没有突破 | 第21-23页 |
四、域外审前非法证据排除的考察与启示 | 第23-28页 |
(一)域外国家和地区的制度设置 | 第23-26页 |
1.美国的相关规定 | 第23-24页 |
2.英国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3.香港的相关规定 | 第25页 |
4.德国的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5.日本的相关规定 | 第26页 |
(二)域外制度设置对我国的立法启示 | 第26-28页 |
1.落实证据开示,保障被告人的知情权 | 第27页 |
2.在立法中明示非法证据排除的最佳时间 | 第27页 |
3.规范程序运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 第27-28页 |
五、完善我国庭前会议中排除非法证据的立法建议 | 第28-35页 |
(一)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充分发挥监督、排除职能 | 第28页 |
(二)完善庭前会议启动程序,提高庭前会议的适用率 | 第28-29页 |
(三)完善庭前会议程序设置 | 第29-31页 |
1.做好庭前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 第29-30页 |
2.出席庭前会议的人员要齐备 | 第30页 |
3.庭前会议应由主审法官主持 | 第30-31页 |
4.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设置,参照庭审 | 第31页 |
(四)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以利于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的排除 | 第31-32页 |
(五)明确“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深度 | 第32-33页 |
(六)赋予庭前会议决定以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有约束作用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