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非晶合金 | 第15-18页 |
1.2.1 非晶合金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2.2 非晶态合金的性能及相关应用 | 第16-17页 |
1.2.3 非晶合金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 第17页 |
1.2.4 非晶形成的动力学条件 | 第17-18页 |
1.2.5 非晶合金经验形成判据 | 第18页 |
1.3 非晶合金的电阻率特点 | 第18-19页 |
1.4 熔体过热对非晶合金的影响 | 第19-20页 |
1.5 非晶合金晶化行为 | 第20-21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2-26页 |
2.1 选择合金系 | 第22页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3 试样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2.4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 第23-26页 |
2.4.1 电阻率测试原理与方法 | 第23-24页 |
2.4.2 差热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4.3 X射线衍射法 | 第25页 |
2.4.4 透射电镜扫描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熔体过热对Cu_(50)Zr_(50)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及晶化行为的研究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3.3.1 Cu_(50)Zr_(50)合金熔体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第27页 |
3.3.2 XRD衍射分析 | 第27-28页 |
3.3.3 熔体温度对Cu_(50)Zr_(50)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31页 |
3.3.4 熔体温度对Cu_(50)Zr_(50)非晶形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5 Cu_(50)Zr_(50)晶化行为分析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DSC探索熔体温度对非晶合金Cu_(36)Zr_(48)Al_8Ag_8结构及GFA的影响 | 第36-45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4页 |
4.3.1 XRD衍射分析 | 第36-37页 |
4.3.2 DSC测试不同制备电流对Cu_(36)Zr_(48)Al_8Ag_8的GFA影响 | 第37-40页 |
4.3.3 DSC测试不同电流对Cu_(36)Zr_(48)Al_8Ag_8晶化激活能及热稳定性影响 | 第40-42页 |
4.3.4 不同电流制备Cu_(36)Zr_(48)Al_8Ag_8晶化第一阶段DSC曲线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4.3.5 TEM微观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电阻法探索熔体温度对Cu_(36)Zr_(48)Al_8Ag_8晶化行为及GFA的影响 | 第45-57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5.3 电阻率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54页 |
5.3.1 电阻率实验所得各约化电阻率曲线及其特征 | 第46-49页 |
5.3.2 电阻率实验探究不同电流对Cu_(36)Zr_(48)Al_8Ag_8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5.3.3 电阻率实验探究不同电流对Cu_(36)Zr_(48)Al_8Ag_8GFA的影响 | 第52-54页 |
5.4 晶化第一阶段晶化相析出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研究内容概要 | 第57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8页 |
6.4 未解决问题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