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前言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8-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2 项目依托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技术流程 | 第13-14页 |
| 1.5 本人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 2 无人机航拍影像解译方法及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介绍 | 第16-37页 |
| 2.1 无人机航拍影像解译 | 第16-17页 |
| 2.1.1 人工解译 | 第16页 |
| 2.1.2 计算机解译 | 第16页 |
| 2.1.3 航拍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16-17页 |
| 2.2 遥感解译方法介绍 | 第17-25页 |
| 2.2.1 遥感图像处理 | 第17页 |
| 2.2.2 信息提取 | 第17-25页 |
| 2.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 2.3.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介绍 | 第25页 |
| 2.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比选 | 第25-26页 |
| 2.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的选取 | 第26-27页 |
| 2.4.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综合介绍 | 第26页 |
| 2.4.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模型对比选择 | 第26-27页 |
| 2.5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 第27-37页 |
| 2.5.1 自然地理 | 第28-31页 |
| 2.5.2 基础地质 | 第31-34页 |
| 2.5.3 资源损毁 | 第34页 |
| 2.5.4 地质环境 | 第34-37页 |
| 3 研究区概况及矿山开发占地状况 | 第37-50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7-42页 |
| 3.1.1 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 3.1.2 气象水文 | 第38页 |
| 3.1.3 地质环境 | 第38-39页 |
| 3.1.4 矿产资源 | 第39-40页 |
| 3.1.5 研究区矿山开采方式 | 第40页 |
| 3.1.6 研究区矿山开采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 3.1.7 研究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 第40-42页 |
| 3.2 矿山开发占地状况 | 第42-48页 |
| 3.2.1 古田县矿山开发占地状况 | 第42-44页 |
| 3.2.2 连江县矿山开发占地状况 | 第44-46页 |
| 3.2.3 罗源县矿山开发占地状况 | 第46-48页 |
| 3.2.4 综合分析 | 第48页 |
| 3.3 固体废弃物方量情况 | 第48-50页 |
| 4 敖江流域饰面石材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 第50-64页 |
| 4.1 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 第50-57页 |
| 4.1.1 自然地理 | 第50-52页 |
| 4.1.2 基础地质 | 第52-53页 |
| 4.1.3 资源损毁 | 第53-55页 |
| 4.1.4 地质环境 | 第55-57页 |
| 4.2 研究区地质环境评价 | 第57-64页 |
| 4.2.1 构造对比矩阵 | 第57-58页 |
| 4.2.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8-59页 |
| 4.2.3 评价单元划分 | 第59页 |
| 4.2.4 评价单元赋值 | 第59页 |
| 4.2.5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 | 第59页 |
| 4.2.6 评价结果 | 第59-64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 5.1 结论 | 第64页 |
| 5.2 建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