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 第11-13页 |
1.2.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 地下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 | 第13-14页 |
1.4 控制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方法 | 第14-15页 |
1.5 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技术 | 第15-20页 |
1.5.1 原位修复法 | 第15页 |
1.5.2 反应器技术 | 第15-16页 |
1.5.3 物理法 | 第16-17页 |
1.5.4 化学法 | 第17-18页 |
1.5.5 生物法 | 第18-20页 |
1.6 本次试验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1.6.1 试验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6.2 试验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1 培养基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的保存 | 第22页 |
2.2 试验药品及仪器 | 第22-24页 |
2.2.1 试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试验分析指标及方法 | 第24-27页 |
2.3.1 硝酸盐氮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2 亚硝酸盐氮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3.3 氨氮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4 二价铁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4 细菌的分子鉴定 | 第27-28页 |
2.4.1 细菌 16SrDNA鉴定 | 第27-28页 |
2.4.2 亚硝酸盐还原酶NirK基因片段的PCR扩增方法 | 第28页 |
2.5 生理生化鉴定 | 第28-31页 |
2.6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的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2.6.1 不同电子供体对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物脱氮影响的试验方法 | 第31页 |
2.6.2 铁离子浓度对于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物脱氮影响的试验方法 | 第31页 |
2.6.3 C/N对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物脱氮影响的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2.6.4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特性的试验方法 | 第32页 |
2.6.5 复配菌种生物脱氮的试验方法 | 第32页 |
2.6.6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在原水中脱氮特性的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2.6.7 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讨论多重影响因子对生物脱氮特性的影响 | 第33页 |
2.6.8 生物膜反应的铁自养反硝化的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3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脱氮除铁的特性研究 | 第35-56页 |
3.1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的鉴定 | 第35-36页 |
3.1.1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35页 |
3.1.2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Fe-118的菌种鉴定 | 第35-36页 |
3.1.3 亚硝酸还原酶NirK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36页 |
3.2 不同电子供体对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物脱氮特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 C/N对于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物脱氮特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3.4 铁离子浓度对于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物脱氮特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3.5 铁自养反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特性研究 | 第45-49页 |
3.6 DESIGN-EXPERT响应曲面优化铁自养反硝化细菌脱氮 | 第49-56页 |
3.6.1 影响因素选取及试验分析结果 | 第49-51页 |
3.6.2 建立方程和显著性检验 | 第51-52页 |
3.6.3 脱氮特性的响应曲面分析 | 第52-56页 |
4 复配菌种脱氮除铁特性研究 | 第56-66页 |
4.1 复配菌种的脱氮除铁特性研究 | 第56-58页 |
4.2 单菌种的原水试验 | 第58-63页 |
4.3 复配菌种的原水试验 | 第63-66页 |
5 生物膜反应器的铁自养反硝化研究 | 第66-71页 |
5.1 进水NO_3~--N浓度对反应器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5.2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 不同PH对反应器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9-7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