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排土场稳定性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排土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8-21页 |
2.1.1 矿区及排土场设计概况 | 第18-19页 |
2.1.2 排土场现状及工程等级 | 第19-21页 |
2.2 排土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6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2.2 岩土层构成及特征 | 第22-23页 |
2.2.3 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2.4 地质构造 | 第24页 |
2.2.5 不良地质作用 | 第24-25页 |
2.2.6 场地地震效应 | 第25页 |
2.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排土场废弃物料粒径组成规律研究 | 第27-38页 |
3.1 概述 | 第27-28页 |
3.2 排土场废弃物料粒径测量方法 | 第28-30页 |
3.2.1 现场取样室内筛分法 | 第28-29页 |
3.2.2 直接测量法 | 第29-30页 |
3.3 数据处理及废弃物料粒径组成规律研究 | 第30-37页 |
3.3.1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3.3.2 排土场废弃物料级配累积曲线 | 第32-34页 |
3.3.3 排土场废弃物料的粒度组成指标 | 第34-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降雨影响下排土场边坡模型试验 | 第38-77页 |
4.1 试验模型方案及过程 | 第38-44页 |
4.1.1 试验模型材料配制 | 第38-39页 |
4.1.2 试验模型及仪器介绍 | 第39-42页 |
4.1.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2-43页 |
4.1.4 试验方案 | 第43-44页 |
4.2 E1试验结果及过程分析 | 第44-47页 |
4.2.1 坡体含水率变化过程 | 第44-45页 |
4.2.2 坡体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 | 第45-46页 |
4.2.3 坡体破坏变化形态分析 | 第46-47页 |
4.3 E2试验结果及过程分析 | 第47-52页 |
4.3.1 坡体含水率变化过程 | 第47-49页 |
4.3.2 坡体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 | 第49-51页 |
4.3.3 坡体破坏变化形态分析 | 第51-52页 |
4.4 E3试验结果及过程分析 | 第52-58页 |
4.4.1 坡体含水率变化过程 | 第52-53页 |
4.4.2 坡体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 | 第53-55页 |
4.4.3 坡体破坏变化形态分析 | 第55-58页 |
4.5 E4试验结果及过程分析 | 第58-63页 |
4.5.1 坡体含水率变化过程 | 第58-60页 |
4.5.2 坡体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 | 第60-62页 |
4.5.3 坡体破坏变化形态分析 | 第62-63页 |
4.6 E5试验结果及过程分析 | 第63-69页 |
4.6.1 坡体含水率变化过程 | 第63-65页 |
4.6.2 坡体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 | 第65-67页 |
4.6.3 坡体破坏变化形态分析 | 第67-69页 |
4.7 模型实验SWCC曲线及渗流特征探讨 | 第69-76页 |
4.7.1 各试验土体SWCC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4.7.2 底部台阶SWCC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4.7.3 中部台阶SWCC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4.7.4 顶部台阶SWCC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75-7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降雨影响下排土场渗流稳定数值分析 | 第77-97页 |
5.1 概述 | 第77页 |
5.2 数值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77-80页 |
5.2.1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 | 第77-78页 |
5.2.2 抗剪强度理论 | 第78-79页 |
5.2.3 边坡稳定性分析极限平衡法的选取 | 第79-80页 |
5.3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80-82页 |
5.3.1 软件简介 | 第80页 |
5.3.2 有限元模型 | 第80页 |
5.3.3 参数选取 | 第80-82页 |
5.3.4 边界条件设定 | 第82页 |
5.4 降雨方案设定 | 第82-83页 |
5.5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3-95页 |
5.5.1 一般强度降雨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3-89页 |
5.5.1.1 降雨入渗瞬态孔隙水压力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5.5.1.2 降雨入渗瞬态压力水头与总水头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5.5.1.3 降雨过程稳定性分析 | 第86-89页 |
5.5.2 特大强度降雨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9-95页 |
5.5.2.1 降雨入渗瞬态孔隙水压力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5.5.2.2 降雨入渗瞬态压力水头与总水头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5.5.2.3 降雨过程稳定性分析 | 第92-95页 |
5.6 排土场稳定措施 | 第95-9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