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44页 |
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关系研究进展 | 第20-37页 |
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关系研究进展 | 第37-4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44-50页 |
一、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44-46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46-48页 |
三、创新点 | 第48-5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50-69页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第50-53页 |
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 | 第50-51页 |
二、社会福祉 | 第51-53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53-69页 |
一、福祉经济学理论 | 第53-57页 |
二、效用价值论 | 第57-60页 |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60-63页 |
四、福祉地理学理论 | 第63-66页 |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66-69页 |
第三章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 第69-96页 |
第一节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演变 | 第69-77页 |
一、研究区概况 | 第69-70页 |
二、近60年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演变 | 第70-77页 |
第二节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演变驱动力分析 | 第77-88页 |
一、自然驱动力 | 第79-82页 |
二、人为驱动力 | 第82-88页 |
第三节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演变驱动力的影响测度 | 第88-96页 |
一、驱动力指标及测度模型选取 | 第88-90页 |
二、驱动力影响测度结果分析 | 第90-93页 |
三、驱动力影响下的湿地面积预测 | 第93-96页 |
第四章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福祉效应 | 第96-110页 |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社会福祉效应 | 第96-101页 |
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 第96-97页 |
二、湿地生物多样性对社会福祉的贡献 | 第97-98页 |
三、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社会福祉层面的体现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均化洪水的社会福祉效应 | 第101-105页 |
一、湿地生态系统均化洪水原理 | 第101-102页 |
二、湿地均化洪水对社会福祉的贡献 | 第102-103页 |
三、三江平原湿地均化洪水在社会福祉层面的体现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湿地旅游的社会福祉效应 | 第105-110页 |
一、湿地旅游的机遇与挑战 | 第105-106页 |
二、湿地旅游对社会福祉的贡献 | 第106-107页 |
三、三江平原湿地旅游在社会福祉层面的体现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110-151页 |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 第110-120页 |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支付意愿 | 第110-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2-115页 |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趋势分析 | 第115-120页 |
第二节 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均化洪水价值评估 | 第120-132页 |
一、挠力河流域基本概况 | 第120-1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5-127页 |
三、均化洪水价值评估 | 第127-132页 |
第三节 兴凯湖湿地旅游价值评估 | 第132-151页 |
一、兴凯湖湿地旅游基本概况 | 第132-13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6-141页 |
三、湿地旅游价值评估 | 第141-151页 |
第六章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对策及建议 | 第151-161页 |
第一节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机制 | 第151-154页 |
一、明晰湿地资源产权 | 第151-152页 |
二、推进湿地资源市场经济模式 | 第152-153页 |
三、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和税收制度 | 第153-154页 |
第二节 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 第154-156页 |
一、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信息公开制度 | 第154页 |
二、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立法公众参与制度 | 第154-155页 |
三、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行政公众参与制度 | 第155-156页 |
第三节 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 | 第156-161页 |
一、控制湿地排水疏干及填充活动 | 第156页 |
二、保护湿地水资源 | 第156-157页 |
三、保护湿地土壤 | 第157-159页 |
四、保护湿地植被 | 第159-1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61-165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9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97-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