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论文提出的基本问题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论文预期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2.2 传统实践与虚拟实践 | 第13-14页 |
2.2.1 传统实践的发展与分类 | 第13页 |
2.2.2 虚拟实践及其技术 | 第13-14页 |
2.3 虚拟现实技术的哲学思考 | 第14-15页 |
3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价值与存在的困境 | 第15-23页 |
3.1 技术与实践中的虚拟性倾向 | 第15-16页 |
3.1.1 技术中的虚拟性 | 第15页 |
3.1.2 实践中的虚拟性 | 第15-16页 |
3.1.3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可能性 | 第16页 |
3.2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价值 | 第16-18页 |
3.2.1 物质和意识、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消除 | 第16-17页 |
3.2.2 全新的社会关系交往领域 | 第17页 |
3.2.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17-18页 |
3.3 虚拟现实技术产生的实践问题和价值困境 | 第18-23页 |
3.4.1 后人类“去身体化”的思考 | 第18-19页 |
3.4.2“在场”的孤独 | 第19页 |
3.4.3 主体性的悖论 | 第19-20页 |
3.4.4 社会文化发展走向的改变 | 第20页 |
3.4.5 虚拟现实中的道德标准问题 | 第20-21页 |
3.4.6 造世伦理问题 | 第21-23页 |
4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路径及特征 | 第23-33页 |
4.1 媒介技术演化的虚拟趋势 | 第23-25页 |
4.1.1 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实在”到“虚拟” | 第23-24页 |
4.1.2 人类对媒介需求的演变趋势——“现实化”与“人性化” | 第24页 |
4.1.3 媒介演化的全新形态——虚拟现实 | 第24-25页 |
4.2 虚拟现实技术的认识方式 | 第25-28页 |
4.2.1 认识组成要素的虚拟转变 | 第25-26页 |
4.2.2 虚拟现实对认识的影响方式 | 第26-27页 |
4.2.3 虚拟现实认识的特征与方式 | 第27-28页 |
4.3 虚拟现实技术的传播体验 | 第28-29页 |
4.3.1 泛在传播 | 第28页 |
4.3.2“沉浸式”体验 | 第28-29页 |
4.4 虚拟现实技术传播偏向 | 第29-30页 |
4.4.1 全时空融合偏向 | 第29页 |
4.4.2 感官沉浸偏向 | 第29-30页 |
4.4.3 以“人”为中心的偏向 | 第30页 |
4.5 作为环境的虚拟现实媒介技术 | 第30-33页 |
4.5.1 符号环境 | 第30-31页 |
4.5.2 感知环境 | 第31页 |
4.5.3 社会环境 | 第31-33页 |
5 虚拟现实技术引发的实践虚拟性变革 | 第33-42页 |
5.1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构成及其关系 | 第33-36页 |
5.1.1 主体、客体、中介的再组合 | 第33-34页 |
5.1.2 新型“人-机”关系 | 第34-36页 |
5.2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过程 | 第36-38页 |
5.2.1 实践目的的确立 | 第36-37页 |
5.2.2 实践形式的区分 | 第37-38页 |
5.2.3 作用于客体的行为 | 第38页 |
5.3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结果 | 第38-40页 |
5.3.1 完整信息环境的创造 | 第38-39页 |
5.3.2 赛博空间的实体化 | 第39页 |
5.3.3“知”与“行”的融合 | 第39-40页 |
5.3.4 人类实践的发展趋势——虚拟实践到虚拟生存 | 第40页 |
5.4 虚拟现实技术实践困境的未来展望 | 第40-42页 |
5.4.1 把握实践性质的变化 | 第40-41页 |
5.4.2 克服技术瓶颈造成的身心困境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