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包容性创新是历史的选择 | 第16页 |
1.1.2 创新扩散的新研究视角 | 第16-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包容性创新的发展 | 第18-19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包容性创新扩散和复杂网络理论 | 第24-32页 |
2.1 包容性创新与其他创新范式 | 第24-26页 |
2.1.1 新兴市场创新范式 | 第24-25页 |
2.1.2 不同范式间的对比 | 第25-26页 |
2.2 BOP群体的界定 | 第26-27页 |
2.3 包容性创新产品 | 第27-28页 |
2.4 包容性创新扩散理论 | 第28-30页 |
2.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包容性创新产品扩散的影响因子及实证研究 | 第32-48页 |
3.1 包容性创新产品扩散机制 | 第32-36页 |
3.1.1 消费者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3.1.2 消费价值分析 | 第33页 |
3.1.3 消费者决策分析 | 第33-34页 |
3.1.4 创新产品扩散 | 第34-36页 |
3.2 包容性创新产品在BOP群体间扩散的概念模型 | 第36-40页 |
3.2.1 顾客感知价值 | 第37页 |
3.2.2 初始信任 | 第37-38页 |
3.2.3 消费者的创新性 | 第38页 |
3.2.4 信任倾向 | 第38-39页 |
3.2.5 商家声誉 | 第39页 |
3.2.6 产品的兼容性 | 第39页 |
3.2.7 信息传播渠道 | 第39-40页 |
3.2.8 促销方式 | 第4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3.4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41-45页 |
3.4.1 问卷设计与变量定义 | 第41-42页 |
3.4.2 样本的统计描述 | 第42页 |
3.4.3 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3.5 包容性创新产品购买意向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包容性创新产品的扩散规律及模型仿真 | 第48-58页 |
4.1 复杂社会网络简介 | 第48-51页 |
4.1.1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 | 第48-50页 |
4.1.2 宏观总体速度模型 | 第50页 |
4.1.3 微观个体决策模型 | 第50-51页 |
4.2 基于个体决策的包容性创新产品扩散模型 | 第51-52页 |
4.2.1 个体决策网络 | 第51页 |
4.2.2 多智能体计算机模拟的原理 | 第51-52页 |
4.3 包容性创新产品扩散的多智能体模型 | 第52-54页 |
4.3.1 概念模型 | 第52-53页 |
4.3.2 模拟过程 | 第53-54页 |
4.4 模型验证 | 第54-58页 |
第五章 包容性创新产品在BOP群体之间的扩散模式 | 第58-66页 |
5.1 用户全程参与型扩散模式:小米手机 | 第58-60页 |
5.2 用户半程参与型扩散模式 | 第60-62页 |
5.2.1 用户反馈式参与型扩散模式:肯尼亚m-pesa服务 | 第60-61页 |
5.2.2 用户传播式参与型扩散模式:海尔家电下乡 | 第61-62页 |
5.3 用户极少参与型扩散模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低成本医疗 | 第62-64页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促进包容性创新产品扩散的政策框架设计 | 第66-72页 |
6.1 国家层面 | 第66-68页 |
6.1.1 营造包容性创新氛围 | 第66-67页 |
6.1.2 扶持BOP企业 | 第67-68页 |
6.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68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68-70页 |
6.2.1 实施创新管理 | 第68-69页 |
6.2.2 整合营销策略 | 第69-70页 |
6.3 用户层面 | 第70-72页 |
6.3.1 建立信任机制 | 第70页 |
6.3.2 建立学习机制 | 第70-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72页 |
7.2 问题与展望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