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 阿特拉津 | 第11-16页 |
1.1 阿特拉津简介与危害 | 第11页 |
1.2 阿特拉津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层析法 | 第12页 |
1.2.2 色谱分析法 | 第12-14页 |
1.2.2.1 气相色谱法 | 第12-13页 |
1.2.2.2 高效液相色谱 | 第13页 |
1.2.2.3 色谱-质谱联用 | 第13-14页 |
1.2.3 免疫分析法 | 第14页 |
1.2.4 生物传感器法 | 第14-16页 |
2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 | 第16-20页 |
2.1 SPR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 第16-18页 |
2.2 SPR传感器检测阿特拉津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2.3 AuNPs应用于SPR传感器检测小分子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AuNPs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1.1.1 主要药品与材料 | 第22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1.2 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2.1 AuNPs TEM表征 | 第23-24页 |
2.2 AuNPs UV表征 | 第24-25页 |
2.3 AuNPs浓度的计算 | 第25页 |
3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SPR生物传感器直接法检测阿特拉津 | 第27-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1.1 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1.1.2 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1.2.1 缓冲溶液配制 | 第28页 |
1.2.2 巯基丙酸(MPA)在传感芯片表面的自组装 | 第28页 |
1.2.3 直接法检测阿特拉津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1 SPR传感器的构建 | 第29-30页 |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0-31页 |
2.3 传感器的再生 | 第31-32页 |
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AuNPs增强SPR响应信号检测阿特拉津 | 第33-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1.1 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1.1.2 主要材料 | 第34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38页 |
1.2.1 AuNPs增强SPR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1.2.2 最佳AuNPs粒径的筛选 | 第35-37页 |
1.2.2.1 AuNPs在芯片表面固定浓度的选择 | 第35-36页 |
1.2.2.2 抗体在芯片AuNPs表面固定浓度的选择 | 第36页 |
1.2.2.3 AuNPs增强法检测阿特拉津 | 第36-37页 |
1.2.3 特异性试验 | 第37页 |
1.2.4 实际样品检测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2.1 SPR传感器的构建 | 第38页 |
2.2 AuNPs固定在SPR传感芯片表面的浓度选择 | 第38-39页 |
2.3 抗体在芯片表面固定的浓度选择 | 第39-40页 |
2.4 AuNPs增强法检测阿特拉津 | 第40-42页 |
2.5 最佳粒径AuNPs检测阿特拉津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2页 |
2.6 特异性实验 | 第42-43页 |
2.7 实际样品检测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43-44页 |
2.8 SPR与LC-MS/MS方法检测结果的对比 | 第44-45页 |
3 小结 | 第45-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9页 |
全文创新点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