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稳定性预警系统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5页 |
1.2.1 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1.2.2 智能算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于PCA-RF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 | 第16-27页 |
2.1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2 基于PCA的边坡稳定性特征提取 | 第18-22页 |
2.2.1 PCA方法理论 | 第19-21页 |
2.2.2 主成分提取步骤 | 第21-22页 |
2.3 基于RF的边坡稳定性分类 | 第22-25页 |
2.3.1 分类决策树原理 | 第22-23页 |
2.3.2 Bootstrap法重采样 | 第23页 |
2.3.3 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 第23-25页 |
2.4 基于PCA-RF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流程 | 第25-27页 |
第3章 边坡稳定性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 第27-36页 |
3.1 系统设计要求 | 第27-28页 |
3.1.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第27页 |
3.1.2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3.2 系统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3.3 数据采集单元硬件架构 | 第29-30页 |
3.4 数据传输单元硬件架构 | 第30-34页 |
3.4.1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实现 | 第30-33页 |
3.4.2 串口通信的实现 | 第33-34页 |
3.5 数据处理单元硬件架构 | 第34页 |
3.6 电源模块硬件架构 | 第34-36页 |
第4章 边坡稳定性预警系统软件设计 | 第36-54页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36-37页 |
4.1.1 系统软件框架 | 第36-37页 |
4.1.2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第37页 |
4.2 数据传输单元软件设计 | 第37-43页 |
4.2.1 ZigBee协议体系结构 | 第37-38页 |
4.2.2 ZigBee组网的软件实现 | 第38-41页 |
4.2.3 通信协议 | 第41-43页 |
4.3 数据处理单元软件设计 | 第43-54页 |
4.3.1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设计 | 第44-49页 |
4.3.2 数据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第49-53页 |
4.3.3 数据分析模块软件设计 | 第53-54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应用 | 第54-6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54页 |
5.2 样本选取 | 第54-55页 |
5.3 影响因素主成分提取 | 第55-56页 |
5.4 RF进行边坡稳定性分类 | 第56-58页 |
5.5 实验与分析 | 第58-59页 |
5.6 边坡稳定性预警的实现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附录B 边坡稳定性预警系统实物图 | 第69-70页 |
附录C PCA-RF算法仿真程序 | 第70-74页 |
附录D 数据处理单元串口通信程序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