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从其他原料提取石油论文

基于鼠李糖脂构建的柴油微乳体系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生物油的定义和性质第12-19页
        1.2.1 生物质衍生生物油的概念第12-13页
        1.2.2 生物油的理化性能第13-16页
        1.2.3 生物油提质的主要方法第16-19页
    1.3 微乳液理论第19-22页
        1.3.1 微乳液概念第19页
        1.3.2 微乳液类型第19-20页
        1.3.3 微乳液的制备第20页
        1.3.4 微乳液的增溶机理第20-22页
    1.4 表面活性剂理论第22-27页
        1.4.1 表面活性剂第22-23页
        1.4.2 生物表面活性剂第23-25页
        1.4.3 鼠李糖脂第25-27页
    1.5 生物油/柴油微乳液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7-29页
        1.5.1 国外研究动态第27-28页
        1.5.2 国内研究动态第28-29页
    1.6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29-31页
        1.6.1 研究内容第29页
        1.6.2 研究目标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1-38页
    2.1 实验思路第31页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31-33页
        2.2.1 实验主要药品第31-32页
        2.2.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2.3 实验内容第33-38页
        2.3.1 模拟生物油的配制第33-34页
        2.3.2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34-35页
        2.3.3 生物油/柴油微乳体系的制备第35页
        2.3.4 生物油/柴油微乳体系的燃料性能第35-38页
第3章 不同乳化条件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的影响第38-50页
    3.1 荧光探针法测定鼠李糖脂在柴油微乳液中临界胶束浓度(CMC)第38-39页
    3.2 微乳因素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的影响第39-45页
        3.2.1 实验条件概述第40-43页
        3.2.2 B/D比例的影响第43页
        3.2.3 醇种类的影响第43-44页
        3.2.4 C/R比例的影响第44页
        3.2.5 综合分析第44-45页
    3.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的影响第45-47页
        3.3.1 实验条件概述第45页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4章 柴油微乳液特性分析第50-57页
    4.1 稳定性分析第50页
    4.2 傅里叶红外分析第50-52页
    4.3 元素分析第52页
    4.4 燃料特性分析第52-54页
    4.5 热稳定性分析第54-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7-60页
    5.1 结论第57-59页
    5.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6-67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合成的工艺路线
下一篇:基于鼠李糖脂的柴油增溶蓖麻油微乳燃料构建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