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立法概述 | 第9-14页 |
2.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渊源 | 第9-12页 |
2.1.1 立法背景 | 第9-10页 |
2.1.2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 第10-12页 |
2.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意义 | 第12-14页 |
2.2.1 弥补贿赂犯罪立法缺陷 | 第12页 |
2.2.2 与国际立法接轨 | 第12-13页 |
2.2.3 全面打击受贿犯罪,加快反腐进程 | 第13-14页 |
第3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23页 |
3.1 犯罪主体概念多重且模糊 | 第14-17页 |
3.1.1 近亲属的划分无统一适用标准 | 第14-15页 |
3.1.2 关系密切人的概念不明确 | 第15-16页 |
3.1.3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定义不明确 | 第16-17页 |
3.2 客观构成要件认定中影响因素众多 | 第17-20页 |
3.2.1 忽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存在 | 第17-18页 |
3.2.2 财物范围限定过窄 | 第18页 |
3.2.3 不正当利益存废及界定存在争议 | 第18-20页 |
3.3 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相似之行为的认定及处理 | 第20-23页 |
3.3.1 行为人虚假承诺易与利用影响力受贿混淆 | 第20-21页 |
3.3.2 权力掮客行为或可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 第21-23页 |
第4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完善建议 | 第23-30页 |
4.1 明确犯罪主体要件的内涵及外延 | 第23-25页 |
4.1.1 明晰近亲属概念及适用范围 | 第23页 |
4.1.2 明确关系密切人应满足的条件 | 第23-24页 |
4.1.3 准确定义离职国家工作人员 | 第24页 |
4.1.4 单位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 第24-25页 |
4.2 客观构成要件的完善 | 第25-28页 |
4.2.1 为影响力的存在及证明提供标准 | 第25-26页 |
4.2.2 扩展财物的范围 | 第26-27页 |
4.2.3 拓宽行为方式 | 第27-28页 |
4.3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处罚规定的完善 | 第28-30页 |
4.3.1 增加对多重斡旋受贿请托人的处罚 | 第28-29页 |
4.3.2 增设资格刑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