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木材胶黏剂产业背景 | 第7页 |
1.2 国内外生物质胶黏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7-9页 |
1.2.1 淀粉胶 | 第7-8页 |
1.2.2 木质素基胶黏剂 | 第8页 |
1.2.3 单宁胶黏剂 | 第8-9页 |
1.2.4 蛋白基胶黏剂 | 第9页 |
1.3 蛋白基胶黏剂的种类 | 第9-12页 |
1.3.1 植物蛋白基胶黏剂 | 第9-11页 |
1.3.2 动物蛋白胶熟剂 | 第11-12页 |
1.4 蛋白基胶黏剂的胶接机理 | 第12页 |
1.5 蛋白质胶黏剂改性技术 | 第12-14页 |
1.5.1 物理改性 | 第12页 |
1.5.2 化学改性 | 第12-14页 |
1.6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7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7.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8.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8.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 改性花生蛋白基胶黏剂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17-27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2.3.1 蛋白基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胶合强度 | 第19-22页 |
2.3.2 不同配方的改性花生蛋白基胶黏剂黏度 | 第22-23页 |
2.3.3 不同配方的改性花生蛋白基胶黏剂固化后断面形态 | 第23-24页 |
2.3.4 不同配方改性花生蛋白胶黏剂固化后热重分析 | 第24-25页 |
2.3.5 不同配方对改性花生蛋白胶黏剂结构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改性血蛋白基胶黏剂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27-35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3.3.1 改性血蛋白基胶黏剂固体含量 | 第29-30页 |
3.3.2 改性血蛋白基胶黏剂傅里叶红外的分析 | 第30-31页 |
3.3.3 改性血蛋白基胶黏剂的耐水性 | 第31-33页 |
3.3.4 改性血蛋白基胶黏剂固化后热重分析 | 第33页 |
3.3.5 改性血蛋白基胶黏剂固化后断面形态的分析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和二乙烯三胺改性大豆蛋白基胶黏剂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35-45页 |
4.1 前言 | 第35-36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4.3.1 红外分析 | 第37-38页 |
4.3.2 DETA对大豆蛋白胶黏剂所制备胶合板耐水胶合强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3 EGDE对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1页 |
4.3.5 DETA对大豆蛋白胶黏剂结晶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6 改性大豆蛋白基胶黏剂固化后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不同蛋白来源的蛋白基胶黏剂性能对比研究 | 第45-49页 |
5.1 前言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5.3.1 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45-46页 |
5.3.2 不同蛋白原料制备的胶合板耐水胶合强度差异 | 第46-47页 |
5.3.3 不同蛋白原料制备的胶黏剂黏度差异 | 第47-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导师简介 | 第58-59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