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食物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硒对砷胁迫水稻生长及砷、硒积累的影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8页
    1. 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形态第13-14页
    2. 水稻对砷的吸收和积累第14-18页
        2.1 水稻对砷的吸收与转运第14-16页
        2.2 水稻中砷的积累与分布第16-17页
        2.3 影响水稻对砷吸收的主要因素第17页
        2.4 砷对水稻的毒害作用第17-18页
    3. 环境中硒的来源和形态第18-19页
        3.1 环境中硒的来源第18-19页
        3.2 土壤中硒的形态与转化第19页
    4. 植物对硒的吸收和积累第19-22页
        4.1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运第20页
        4.2 植物中硒的积累与分布第20-21页
        4.3 影响植物对硒吸收的主要因素第21-22页
    5. 硒缓解重金属毒害作用的效果第22-24页
        5.1 硒缓解植物中砷毒害的效果第22-23页
        5.2 硒缓解植物中其他重金属毒害的效果第23-24页
    6.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5-28页
        7.1 研究内容第25-27页
        7.2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叶施硒对砷胁迫水稻生长及砷硒积累的影响第28-40页
    1. 前言第28-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2.1 试验材料第29页
        2.2 试验设计第29-30页
        2.3 测定方法第30页
        2.4 数据统计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3.1 喷施硒对砷胁迫下水稻生长的影响第31-33页
        3.2 喷施硒对砷胁迫下水稻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第33-35页
        3.3 喷施硒对砷胁迫下水稻不同部位砷、硒含量的影响第35-38页
    4. 讨论第38-39页
    5.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叶施硒和硅对砷胁迫下水稻生长、砷和硒吸收积累的影响第40-52页
    1. 前言第40-4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2.1 试验材料第41页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第41-42页
        2.3 测定方法第42页
        2.4 数据分析第42-4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3-50页
        3.1 喷施硒和硅对砷胁迫下水稻生长状况的影响第43-45页
        3.2 喷施硒和硅对砷胁迫下水稻光合作用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第45-46页
        3.3 喷施硒和硅对砷胁迫下水稻不同部位砷、硒含量的影响第46-50页
    4. 讨论第50-51页
    5.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根施硒对砷胁迫水稻生长、砷和硒吸收累积的影响第52-75页
    1. 前言第52-5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2.1 试验材料第53页
        2.2 试验设计第53-54页
        2.3 测定方法第54-55页
        2.4 数据分析第55-5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6-72页
        3.1 根施硒对砷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56-59页
        3.2 根施硒对砷胁迫下水稻苗期砷、硒积累与硒形态转化的影响第59-63页
            3.2.1 对水稻苗期各部位砷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3.2.2 对水稻苗期各部位硒含量的影响第60-61页
            3.2.3 对水稻苗期各部位硒形态的影响第61-63页
        3.3 根施硒对砷胁迫水稻孕穗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3-65页
        3.4 根施不同浓度硒对水稻成熟期生长状况的影响第65-66页
        3.5 根施不同浓度硒对水稻成熟期不同部位砷、硒含量的影响第66-69页
        3.6 根施不同浓度硒对水稻成熟期不同部位硒形态变化的影响第69-72页
    4. 讨论第72-74页
    5.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6页
    1. 主要研究结论第75页
    2. 研究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亚硝化工艺的研究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演变及其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