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总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因 | 第16-21页 |
2.1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2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违规的成本收益学说 | 第17页 |
2.2.2 舞弊两因素理论 | 第17页 |
2.2.3 舞弊三因素理论 | 第17-18页 |
2.2.4 舞弊GONE理论 | 第18页 |
2.2.5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第18页 |
2.3 财务舞弊发生的原因 | 第18-21页 |
2.3.1 信息不对称 | 第18-19页 |
2.3.2 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 | 第19页 |
2.3.3 利益驱动 | 第19-20页 |
2.3.4 公司治理机制失效 | 第20-21页 |
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分析 | 第21-26页 |
3.1 分析方法与样本选择 | 第21页 |
3.1.1 财务舞弊特征的分析方法 | 第21页 |
3.1.2 财务舞弊公司样本选择 | 第21页 |
3.2 财务舞弊特征分析 | 第21-26页 |
3.2.1 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第21-22页 |
3.2.2 财务舞弊持续时间分析 | 第22-23页 |
3.2.3 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统计 | 第23-24页 |
3.2.4 财务舞弊公司被处罚的类型分析 | 第24-26页 |
4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对策 | 第26-37页 |
4.1 舞弊审计的基本方法 | 第26-28页 |
4.1.1 分析性复核法 | 第26-27页 |
4.1.2 审阅法 | 第27页 |
4.1.3 税项分析法 | 第27页 |
4.1.4 交易实质分析法 | 第27-28页 |
4.1.5 资产质量分析法 | 第28页 |
4.2 审计财务报表舞弊的方法 | 第28-31页 |
4.2.1 虚构资产的审计方法 | 第28-29页 |
4.2.2 虚构利润的审计方法 | 第29-31页 |
4.3 舞弊审计的特殊方法 | 第31-35页 |
4.3.1 奔福德定律 | 第31-32页 |
4.3.2 头脑风暴法 | 第32-34页 |
4.3.3 共同规模分析法 | 第34-35页 |
4.4 舞弊审计方法的特殊性 | 第35-37页 |
4.4.1 需要较强的审计专业判断 | 第35页 |
4.4.2 注重寻找审计突破口 | 第35页 |
4.4.3 侧重审计技术方法 | 第35-36页 |
4.4.4 注重舞弊的经济后果 | 第36-37页 |
5 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若干建议 | 第37-44页 |
5.1 加强上市公司治理 | 第37-38页 |
5.1.1 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第37页 |
5.1.2 健全董事会职能 | 第37-38页 |
5.1.3 增强监事会的作用 | 第38页 |
5.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第38-40页 |
5.2.1 在上市公司推行诚信教育 | 第38-39页 |
5.2.2 加强上市公司高管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 第39页 |
5.2.3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 | 第39页 |
5.2.4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 第39-40页 |
5.3 加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范力度 | 第40-44页 |
5.3.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 第40-41页 |
5.3.2 提升证监会的监管能力 | 第41-42页 |
5.3.3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 | 第42-43页 |
5.3.4 加大行业和政府监管作用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