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 关于“人民群众”的概念 | 第9-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方法及基础 | 第14页 |
(四)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 重难点 | 第14页 |
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胡锦涛人民群众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6-21页 |
(一) 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16-17页 |
(二)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17-18页 |
(三) 新时期党情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18-21页 |
1. 是新时期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的需要 | 第18-19页 |
2. 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 第19-21页 |
二、胡锦涛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 第21-3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群众理论是基础理论渊源 | 第21-23页 |
1.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 第21-22页 |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22页 |
3. 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存在的基础 | 第22-23页 |
4.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所向 | 第23页 |
(二)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人民群众观是直接理论来源 | 第23-30页 |
1.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 | 第23-25页 |
2. 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 | 第25-27页 |
3. 江泽民的人民群众观 | 第27-30页 |
三、胡锦涛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一)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 第30-31页 |
(二) 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的价值取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第31-32页 |
(三) “三为民”思想——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的新发展 | 第32-33页 |
(四) 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 | 第33-34页 |
四、胡锦涛人民群众观的意义 | 第34-4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34-37页 |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34-35页 |
2. 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第35-3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37-43页 |
1. 提高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 第38-39页 |
2. 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 第39-41页 |
3.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