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分析--以五矿发展专项计划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理论第12-13页
        (二)信用增级的基础理论第13-14页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4-15页
        (一)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研究思路第15页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5-16页
        (一)创新处第15页
        (二)不足第15-16页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理论框架与实践第16-28页
    一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第16-17页
    二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第17-19页
    三 信用增级基本原理第19-23页
        (一)内部信用增级第19-21页
        (二)外部信用增级第21-23页
    四 信用增级的必要性第23页
    五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实践第23-28页
        (一)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第23-24页
        (二)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中信用增级发展历程第24-28页
第三章 五矿发展应收账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第28-36页
    一 五矿发展专项计划概况第28-29页
    二 五矿发展专项计划设立的原因第29-32页
        (一)资产负债情况分析第29-30页
        (二)流动性分析第30-32页
    三 专项计划交易流程第32-33页
    四 小结第33-36页
第四章 专项计划信用增级分析第36-50页
    一 五矿发展专项计划信用增级方法第36-42页
        (一)优先级/次级产品结构分层第36-37页
        (二)中国五矿差额支付承诺第37-41页
        (三)中信保保险第41-42页
    二 信用增级方式触发条件第42-43页
        (一)中信保保险赔付触发条件第42页
        (二)差额支付承诺触发条件第42页
        (三)优先/次级分层产品的触发机制第42-43页
        (四)触发机制小结第43页
    三 不同增级方式之间的比较第43-45页
        (一)风险方面的比较第43-44页
        (二)成本方面的比较第44页
        (三)效用方面的比较第44-45页
    四 五矿发展专项计划信用增级存在的不足第45-47页
        (一)优先/次级产品分层设计不合理第45-46页
        (二)没有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第46页
        (三)过度依赖内部信用增级第46-47页
    五 原因分析第47-48页
        (一)信用增级方式发展不平衡第47页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第47页
        (三)信用评级发展不完善第47-48页
    六 改进方式第48-50页
        (一)优化优先/次级产品的分层结构第48页
        (二)选择合适的差额支付承诺人第48-49页
        (三)综合内外部信用增级方式第49-50页
第五章 建议第50-54页
    一 选择合适的信用增级模式第50-52页
        (一)综合运用多种增级方式第50-51页
        (二)重点发展外部增信措施第51页
        (三)建立混合型信用增级制度第51-52页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52页
    三 改革证券评级,加强监管促进评级行业的发展第52-54页
        (一)培养专业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第52-53页
        (二)积极落实双评级模式第53页
        (三)推行投资者付费模式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改进SVM识别研究
下一篇:家族信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