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优选延胡索醋炙工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17-29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7-18页 |
1.1 仪器 | 第17页 |
1.2 药材 | 第17-1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27页 |
2.1 优选延胡索醋制工艺 | 第18-25页 |
2.2 正交试验的验证 | 第25页 |
2.3 醋炙对延胡索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25-27页 |
3 结论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4.1 醋制增效的原因 | 第27页 |
4.2 醋制品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4.3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延胡索醋制前后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29-38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9-30页 |
1.1 仪器 | 第29页 |
1.2 药材 | 第2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1.4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1 分组与给药 | 第30-31页 |
2.2 动物造模及取血 | 第31页 |
2.3 血液流变学检测 | 第31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36页 |
3.1 模型组指标分析 | 第31-32页 |
3.2 醋制前后对模型大鼠全血类指标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 醋制前后对模型大鼠红细胞类指标及血浆粘度的影响 | 第35页 |
3.4 结论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4.1 血瘀模型的选择 | 第36页 |
4.2 剂量的选择 | 第36页 |
4.3 引药入肝与活血化瘀关系 | 第36页 |
4.4 血瘀证客观指标选择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醋制延胡索对CYP450酶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38-47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8-39页 |
1.1 仪器 | 第38页 |
1.2 药材 | 第38-3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1.4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2.1 分组与给药 | 第39-40页 |
2.2 肝脏系数的测定与肝微粒体的制备 | 第40-41页 |
2.3 肝微粒体蛋白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2.4 CYP450含量测定 | 第42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3 结果 | 第43-44页 |
3.1 肝脏系数、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及CYP450含量的比较 | 第43-44页 |
3.2 结论 | 第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4.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2 CYP450酶效应与入肝经的关系 | 第45页 |
4.3 CYP450酶效应的评价意义 | 第45-46页 |
4.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延胡索乙素(THP)体内代谢规律初步研究 | 第47-64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7-48页 |
1.1 仪器 | 第4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8-54页 |
2.1 分组与给药 | 第48页 |
2.2 血样的采集及处理 | 第48页 |
2.3 HPLC法测定血浆中THP含量 | 第48-53页 |
2.4 LC-MS法检测血浆中THP的成分变化 | 第53-54页 |
3 结果 | 第54-61页 |
3.1 图谱分析 | 第54-61页 |
3.2 结论 | 第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4.1 关键时间点样品的选择 | 第61-62页 |
4.2 药效成分的分布与药物的归经 | 第62页 |
4.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2-64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4-67页 |
文献综述 | 第67-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