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稀土的概述 | 第11-15页 |
1.1.1 稀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2-13页 |
1.1.2 稀土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 稀土配合物 | 第15-17页 |
1.2.1 氨基酸的概述 | 第15页 |
1.2.2 杂环化合物的简介 | 第15-16页 |
1.2.3 稀土配合物 | 第16-17页 |
1.3 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1 稀土二元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稀土三元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3 稀土异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总结 | 第22-2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稀土羧酸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24-27页 |
2.3.1 稀土氨基酸二元配合物的合成 | 第25-26页 |
2.3.2 稀土吡啶-2,6-二羧酸二元配合物的合成 | 第26页 |
2.3.3 稀土三元配合物的合成 | 第26页 |
2.3.4 稀土异核配合物(吡啶二羧酸)的合成 | 第26页 |
2.3.5 稀土异核配合物(氨基酸)的合成 | 第26-27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27-29页 |
2.4.1 元素分析 | 第27页 |
2.4.2 红外光谱 | 第27页 |
2.4.3 X射线单晶衍射 | 第27页 |
2.4.4 绝热量热实验 | 第27-29页 |
3 稀土氨基酸二元配合物 | 第29-43页 |
3.1 铕甘氨酸二元配合物性质的研究 | 第29-31页 |
3.1.1 Eu_2(Gly)_6·(H_2O)_4·(ClO_4)_6 的晶体结构 | 第29-31页 |
3.2 铒甘氨酸二元配合物性质的研究 | 第31-37页 |
3.2.1 Er_2(Gly)_6(H_2O)_4·(ClO_4)_6 的晶体结构 | 第31-35页 |
3.2.2 Er_2(Gly)_6(H_2O)_4·(ClO_4)_6 的热力学性质 | 第35-37页 |
3.3 稀土吡啶-2,6-二羧酸二元配合物 | 第37-43页 |
3.3.1 [Er(PDA)_2·(H_2O)_2]·4H_2O的晶体结构 | 第37-40页 |
3.3.2 [Er(PDA)_2·(H_2O)_2]·4H_2O的热力学性质 | 第40-43页 |
4 稀土氨基酸和咪唑三元配合物 | 第43-55页 |
4.1 稀土谷氨酸咪唑配合物的表征 | 第43-45页 |
4.1.1 配合物的红外表征 | 第43-44页 |
4.1.2 绝热量热法 | 第44页 |
4.1.3 其他热分析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4.2.1 相变 | 第45-47页 |
4.2.2 摩尔热容,摩尔焓变和熵 | 第47-52页 |
4.2.3 热力学性质 | 第52-53页 |
4.3 小结 | 第53-55页 |
5 稀土过渡金属异核配合物 | 第55-67页 |
5.1 稀土异核配合物(吡啶二羧酸) | 第55-60页 |
5.1.1 [Eu_4(PDA)_6Cu (ClO_4)_2]n·H_2O晶体的结构 | 第55-60页 |
5.2 稀土异核配合物(氨基酸) | 第60-66页 |
5.2.1 [ErZn_6(μ3-OH)_3(μ3-Gly)_6](ClO_4)_4(ClO)_2·2H_2O的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 | 第60-63页 |
5.2.2 [ErZn_6(μ3-OH)_3(μ3-Gly)_6](ClO_4)_4(ClO)_2·2H_2O的磁性质 | 第63-64页 |
5.2.3 [ErZn_6(μ3-OH)_3(μ3-Gly)_6](ClO_4)_4(ClO)_2·2H_2O的荧光性质 | 第64页 |
5.2.4 [ErZn_6(μ3-OH)_3(μ3-Gly)_6](ClO_4)_4(ClO)_2·2H_2O的热力学性质 | 第64-66页 |
5.3 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7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