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米亚京的文学批评研究
摘要 | 第7页 |
РЕФЕРАТ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三、课题研究创新之处和意义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与方案 | 第18-19页 |
注释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扎米亚京的文学批评理论 | 第20-39页 |
一、关于语言风格的研究 | 第20-24页 |
(一)对文学语言的划分 | 第21-22页 |
(二)关于对话语言的分析 | 第22-24页 |
二、关于题材和故事情节的研究 | 第24-28页 |
(一)文学题材及布局 | 第24-27页 |
(二)情节的灵活性 | 第27-28页 |
三、关于创作心理的研究 | 第28-32页 |
(一)文学的灵感 | 第28-30页 |
(二)文学的“情”与“理” | 第30-32页 |
四、关于新现实主义的研究 | 第32-35页 |
(一)新现实主义的含义 | 第32-33页 |
(二)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注释 | 第35-39页 |
第三章 扎米亚京批评视野下的契诃夫 | 第39-51页 |
一、再现自我“心灵传记”的作家 | 第39-41页 |
(一)年少时期的散漫 | 第39-40页 |
(二)萨哈林之旅后的深沉 | 第40页 |
(三)获得信仰后的坚定 | 第40-41页 |
二、“无倾向性的”现实主义者 | 第41-43页 |
(一)自由的艺术家 | 第41-42页 |
(二)公平的见证人 | 第42-43页 |
三、“实证的”浪漫主义者 | 第43-45页 |
(一)现实生活的否定者 | 第43-44页 |
(二)未来生活的探索者 | 第44-45页 |
四、小说体裁的革新者 | 第45-47页 |
(一)小说形式上的革新 | 第45-46页 |
(二)小说内容上的革新 | 第46-47页 |
五、戏剧体裁的革新者 | 第47-49页 |
(一)“分子戏剧”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 第47-48页 |
(二)“分子戏剧”与传统戏剧之比较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扎米亚京批评视野下的“谢拉皮翁兄弟” | 第51-63页 |
一、“谢拉皮翁兄弟”概述 | 第51-52页 |
(一)“谢拉皮翁兄弟”团体的形成 | 第51-52页 |
(二)扎米亚京与“谢拉皮翁兄弟” | 第52页 |
二、贴近传统的“谢拉皮翁兄弟” | 第52-55页 |
(一)伊万诺夫与传统文学 | 第53-54页 |
(二)尼基京、左琴科、费定与传统文学 | 第54-55页 |
三、霍夫曼式的“谢拉皮翁兄弟” | 第55-57页 |
(一)霍夫曼其人 | 第55-56页 |
(二)隆茨与霍夫曼 | 第56-57页 |
(三)卡维林、斯洛尼姆斯基与霍夫曼 | 第57页 |
四、流于组织外的“谢拉皮翁兄弟” | 第57-60页 |
(一)团体中的“遗珠”——奥利加·福尔什 | 第58页 |
(二)团体中的“遗珠”——皮利尼亚克 | 第58-59页 |
(三)团体中的“遗珠”——帕斯捷尔纳克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