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 | 第17-22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国内理论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对国内外理论研究的评述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页 |
·国内外资源型地区经济、产业转型的经验借鉴 | 第24页 |
·房山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与转型障碍分析 | 第24页 |
·房山区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 第24-25页 |
·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第25页 |
·研究的重难点 | 第25-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6-28页 |
2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8-44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28-37页 |
·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 第28-30页 |
·产业与产业结构 | 第30-31页 |
·资源型产业 | 第31-33页 |
·资源型城市 | 第33-35页 |
·经济转型 | 第35-36页 |
·产业转型 | 第36页 |
·转型模式 | 第36-37页 |
·产业升级 | 第37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理论基础 | 第37-44页 |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第37-39页 |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39页 |
·产业布局理论 | 第39-4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0-42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42-43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43-44页 |
3 国内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 | 第44-57页 |
·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分析 | 第44-52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 | 第44-47页 |
·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特点 | 第47-49页 |
·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方式分析 | 第49-52页 |
·国内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探索 | 第52-54页 |
·新型资源型城市——大庆 | 第52-53页 |
·综合型城市——焦作 | 第53页 |
·重大产业基地——淄博 | 第53页 |
·三种模式比较 | 第53-54页 |
·国内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对房山区的启示 | 第54-57页 |
·科学规划保障转型 | 第54页 |
·因地制宜选择产业 | 第54页 |
·适时把握转型时机 | 第54-55页 |
·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 第55页 |
·提升就业人员技能 | 第55页 |
·制定产业振兴政策 | 第55页 |
·倡导企业重组改制 | 第55-56页 |
·促进经济循环发展 | 第56页 |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57页 |
4 房山区资源型产业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57-73页 |
·房山区自然环境状况 | 第57-59页 |
·地理位置 | 第57页 |
·气候特征 | 第57页 |
·地形地貌 | 第57-58页 |
·地表水系 | 第58页 |
·土壤概况 | 第58页 |
·矿产资源 | 第58-59页 |
·房山区资源型产业基本情况 | 第59-63页 |
·房山区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 第59-61页 |
·房山资源型产业退出情况 | 第61-63页 |
·房山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 第63-68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带来的人口就业问题 | 第63-64页 |
·各级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 第64-65页 |
·非法采矿屡禁不止,代价高昂 | 第65-66页 |
·接替产业发展缓慢,项目后续投资少 | 第66页 |
·解决遗留问题周期长 | 第66-67页 |
·山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建设滞后,急需完善 | 第67-68页 |
·房山促进资源型产业退出采取的措施 | 第68-72页 |
·严格资源开发秩序、取缔非法开采是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前提 | 第68-69页 |
·解决群众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是区域性产业顺利转型的社会基础 | 第69页 |
·发展替代产业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物质基础 | 第69-70页 |
·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70-71页 |
·完成教育移民,正式启动矿区人口搬迁是资源型产业退出的助推器 | 第71-72页 |
·房山资源型产业退出情况总体评价 | 第72-73页 |
5 房山区资源型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 第73-95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73-74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应当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 | 第73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应当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区域主导产业 | 第73页 |
·资源型产业转型应当遵循经济规律,依托科技进步 | 第73-74页 |
·房山区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74-81页 |
·优势(S) | 第74-75页 |
·劣势(W) | 第75-78页 |
·机遇(O) | 第78-79页 |
·挑战(T) | 第79-81页 |
·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依据 | 第81-83页 |
·资源型产业的开发阶段 | 第81-82页 |
·资源的年开采规模 | 第82页 |
·资源型产业政策 | 第82页 |
·所处的区位因素 | 第82-83页 |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 | 第83-84页 |
·延伸资源优势模式 | 第83页 |
·优势产业组合模式 | 第83页 |
·利用外部环境模式 | 第83-84页 |
·优势产业再造模式 | 第84页 |
·房山区产业转型模式的确定 | 第84页 |
·房山区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84-90页 |
·房山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 第84-86页 |
·房山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 | 第86-89页 |
·房山主导产业的确定 | 第89-90页 |
·促进房山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建议 | 第90-95页 |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 第90页 |
·实施资源型产业退出补偿机制 | 第90页 |
·加快“生态涵养区”建设步伐 | 第90-91页 |
·加大对于新兴产业扶持力度 | 第91页 |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 第91-92页 |
·解决劳动力就业和转移问题 | 第92-93页 |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 | 第93-95页 |
6 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第95-112页 |
·房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95-96页 |
·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 第95页 |
·工业化进入快速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 第95页 |
·传统要素资源转化成为加速发展的新优势 | 第95-96页 |
·不断探索跨越发展的新模式 | 第96页 |
·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区域功能定位 | 第96-98页 |
·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 第96-97页 |
·房山区域功能定位 | 第97-98页 |
·房山区域空间发展布局 | 第98-101页 |
·两条发展轴线 | 第98-99页 |
·三条发展带 | 第99-100页 |
·四大园区 | 第100-101页 |
·房山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 第101-102页 |
·功能区域布局 | 第101页 |
·空间产业布局 | 第101-102页 |
·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 | 第102-107页 |
·打造特色主导产业 | 第102-103页 |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第103-105页 |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 第105-107页 |
·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107-112页 |
·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引导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 第107-108页 |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重大品牌活动,系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 第108页 |
·搭建投融资平台,确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资金需求 | 第108-109页 |
·强化区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第109页 |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发展,打造绿色宜居印象房山 | 第109-110页 |
·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房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第110页 |
·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以高科技促进产业战略转型 | 第110-111页 |
·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 第111-1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8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