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平面内变形与刚性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24-55页
    1.1 楼盖体系平面内变形与刚性性能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2 装配式楼盖体系的应用与发展第25-33页
        1.2.1 装配式木楼盖体系/钢-木楼盖体系第25-27页
        1.2.2 装配式混凝土楼盖体系第27-30页
        1.2.3 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第30-33页
    1.3 装配式楼盖体系平面内受力变形性能的相关研究概况第33-52页
        1.3.1 楼盖平面内水平作用力的分析与研究第33-39页
        1.3.2 装配式楼盖关键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的研究第39-44页
        1.3.3 装配式楼盖体系平面内变形与刚度的研究第44-49页
        1.3.4 楼盖刚性性能评估的各国规范规定第49-52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52-55页
        1.4.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52-53页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53-55页
第2章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的组成与构造解析第55-66页
    2.1 新型装配式楼盖体系的基本性能需求第55-56页
    2.2 新型装配式楼盖体系的基本组成第56-59页
    2.3 楼盖体系典型连接构造解析第59-65页
    2.4 小结第65-66页
第3章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关键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的分析研究第66-101页
    3.1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关键连接的基本性能要求第66-67页
    3.2 板-板双拼桁架梁装配连接节点性能研究第67-87页
        3.2.1 高强螺栓连接摩擦系数测定与带填板连接抗剪性能分析第67-74页
        3.2.2 板-板连接节点抗剪性能试验研究第74-79页
        3.2.3 板-板连接节点性能有限元分析第79-87页
    3.3 板-柱装配连接节点性能研究第87-99页
        3.3.1 B1、B2型板-柱装配连接节点水平抗剪性能试验研究第87-91页
        3.3.2 楼盖板与角柱装配连接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第91-95页
        3.3.3 楼盖板与H型钢柱装配连接节点轴向抗拉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95-99页
    3.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4章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平面内刚性性能评估试验方案与模型设计第101-109页
    4.1 试验目标的确定第101页
    4.2 试验方法选择第101-102页
    4.3 模型试件的设计与制作第102-104页
    4.4 加载制度与加载装置设计第104-108页
    4.5 量测方案设计第108页
    4.6 楼盖平面内变形与刚性性能评估指标第108页
    4.7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5章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平面内变形与刚性性能试验研究第109-171页
    5.1 两层框架装配式组合楼盖顺板缝方向的试验研究(LG-1)第109-124页
        5.1.1 加载制度第109页
        5.1.2 量测方案第109-112页
        5.1.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第112-124页
    5.2 一层框架装配式组合楼盖顺板缝方向的试验研究(LG-2)第124-140页
        5.2.1 加载制度第124页
        5.2.2 测试内容及方法第124-126页
        5.2.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第126-140页
    5.3 两层框架装配式组合楼盖垂直板缝方向的试验研究(LG-3)第140-154页
        5.3.1 加载制度第140页
        5.3.2 测试内容及方法第140-143页
        5.3.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第143-154页
    5.4 一层框架装配式组合楼盖垂直板缝方向的试验研究(LG-4)第154-168页
        5.4.1 加载制度第154页
        5.4.2 测试内容及方法第154-157页
        5.4.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第157-168页
    5.5 试验楼盖平面内受力变形性能的比较分析第168-169页
    5.6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第6章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的有限元分析与平面内刚性性能分析评估第171-211页
    6.1 模型建立第171-173页
        6.1.1 模拟对象说明与基本假定第171-172页
        6.1.2 基本单元的选取与模型建立第172-173页
    6.2 试验楼盖有限元分析模型验证第173-181页
        6.2.1 (LG-1)顺板缝方向加载楼盖性能的比较分析第174-175页
        6.2.2 (LG-2)顺板缝方向加载楼盖性能的比较分析第175-177页
        6.2.3 (LG-3)垂直板缝方向加载楼盖性能的比较分析第177-179页
        6.2.4 (LG-4)垂直板缝方向加载楼盖性能的比较分析第179-181页
    6.3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体系平面内受力变形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第181-200页
        6.3.1 二层楼盖顺拼装板缝方向加载时楼盖性能的分析第182-186页
        6.3.2 一层楼盖顺板缝方向加载楼盖性能的分析第186-191页
        6.3.3 二层楼盖垂直板缝方向加载楼盖性能的分析第191-195页
        6.3.4 一层楼盖垂直板缝方向加载楼盖性能的分析第195-200页
    6.4 新型装配式组合楼盖平面内刚性性能的分析评估第200-202页
    6.5 楼盖平面内变形与刚性性能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202-209页
        6.5.1 关键连接节点刚度的影响分析第202-205页
        6.5.2 楼盖受荷方式与所处楼层位置的影响分析第205-207页
        6.5.3 楼盖混凝土面板厚度的影响分析第207-209页
    6.6 本章小结第209-21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211-216页
    7.1 主要结论与建议第211-214页
    7.2 不足之处第214页
    7.3 创新点第214-215页
    7.4 展望第215-216页
参考文献第216-227页
致谢第227-22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28-230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第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教育研究
下一篇:基于血浆lncRNAs芯片技术的肺结核病潜在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