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甘蓝黑腐病菌的概述 | 第12页 |
1.2 甘蓝黑腐病菌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甘蓝黑腐病菌的主要生化致病因子 | 第13-16页 |
1.3.1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 | 第13-14页 |
1.3.2 胞外酶(extracellularenzyme) | 第14页 |
1.3.3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 第14-15页 |
1.3.4 依赖于hrp基因的效应蛋白分子 | 第15-16页 |
1.4 转录因子的概述 | 第16-19页 |
1.4.1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1.4.2 不同家族转录因子的概况 | 第17-19页 |
1.5 假定蛋白的概述 | 第19-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1页 |
1.6.1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1.6.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1.6.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47页 |
2.1 菌株和质粒 | 第21-22页 |
2.2 植物材料 | 第22-23页 |
2.3 本研究所用引物 | 第23-24页 |
2.4 常用抗生素和其它药剂 | 第24-25页 |
2.5 本研究所用培养基 | 第25页 |
2.6 常用溶液和缓冲液 | 第25-27页 |
2.7 菌株的培养和菌种的保藏 | 第27页 |
2.7.1 菌株培养 | 第27页 |
2.7.2 菌种保存 | 第27页 |
2.8 细菌质粒的提取 | 第27-29页 |
2.8.1 碱裂解法快速提取少量质粒DNA | 第27-28页 |
2.8.2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28-29页 |
2.9 Xcc总DNA的提取 | 第29页 |
2.10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29页 |
2.11 DNA连接 | 第29-30页 |
2.1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0-31页 |
2.13 Xcc总RNA的提取 | 第31页 |
2.14 去除总RNA中的DNA | 第31-32页 |
2.15 反转录PCR | 第32-33页 |
2.16 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常规PCR) | 第33-34页 |
2.17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2.18 转化 | 第34-35页 |
2.19 5'RACE | 第35-37页 |
2.20 6×His 1348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37-38页 |
2.21 蛋白质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8-39页 |
2.22 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 | 第39-40页 |
2.22.1 探针DNA的生物素标记 | 第39页 |
2.22.2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 | 第39-40页 |
2.22.3 非变性凝胶电泳 | 第40页 |
2.22.4 转膜和显影 | 第40页 |
2.23 Xcc的三亲本接合 | 第40-41页 |
2.24 整合突变体的构建方法 | 第41-42页 |
2.25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方法 | 第42-43页 |
2.26 表型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2.26.1 胞外多糖检测 | 第43页 |
2.26.2 胞外蛋白酶检测 | 第43-44页 |
2.26.3 胞外淀粉酶检测 | 第44页 |
2.26.4 胞外纤维素酶检测 | 第44页 |
2.26.5 营养缺陷性检测 | 第44页 |
2.26.6 运动性检测 | 第44页 |
2.27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4-45页 |
2.27.1 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4-45页 |
2.27.2 在基本培养基MMX中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5页 |
2.28 致病性检测 | 第45页 |
2.29 过敏反应 | 第45-46页 |
2.30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73页 |
3.1 XC_1348基因的研究 | 第47-63页 |
3.1.1 XC_1348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48页 |
3.1.2 XC_1348整合突变体的构建及验证 | 第48-50页 |
3.1.3 缺失突变体DM1348Gm的构建及验证 | 第50-52页 |
3.1.4 整合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52-54页 |
3.1.5 XC_1348突变体的胞外多糖检测 | 第54页 |
3.1.6 XC_1348突变体的胞外蛋白酶检测 | 第54-55页 |
3.1.7 XC_1348突变体的胞外淀粉酶检测 | 第55页 |
3.1.8 XC_1348突变体的胞外纤维素酶检测 | 第55页 |
3.1.9 XC_1348突变体在MMX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55页 |
3.1.10 XC_13438突变体的运动性检测 | 第55-56页 |
3.1.11 XC_1348突变体的抗逆性检测 | 第56-57页 |
3.1.12 XC_1348突变体的HR反应检测 | 第57-58页 |
3.1.13 XC_1348突变体的致病性检测 | 第58页 |
3.1.14 XC_1348与邻近下游基因的关系分析 | 第58-60页 |
3.1.15 XC_1348编码产物功能的分析 | 第60-63页 |
3.2 XC_3744基因的研究 | 第63-73页 |
3.2.1 XC_3744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64页 |
3.2.2 XC_3744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64-65页 |
3.2.3 XC_3744缺失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 第65-66页 |
3.2.4 XC_3744致病生化因子分析 | 第66-67页 |
3.2.5 XC_3744的生长情况分析 | 第67-68页 |
3.2.6 XC_3744的运动性检测 | 第68页 |
3.2.7 XC_3744的抗逆性检测 | 第68-70页 |
3.2.8 XC_344突变体的HR反应检测 | 第70页 |
3.2.9 XC_3744突变体的致病性检测 | 第70-71页 |
3.2.10 XC_3744转录起始位点的分析 | 第71-7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3-77页 |
4.1 关于XC_1348的研究 | 第73-75页 |
4.2 关于XC_3744的研究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