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8-19页 |
1. 城市雨洪管理 | 第18页 |
2. 绿色基础设施 | 第18-19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 海绵城市理论 | 第19-20页 |
2. 城市规划理论 | 第20页 |
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三、武汉城市雨洪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2-31页 |
(一) 武汉市城市雨洪管理现状 | 第22-23页 |
(二) 武汉市城市雨洪管理问题 | 第23-28页 |
1. 规划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忽视绿色基础设施 | 第23-24页 |
2. 功能错位——水系破坏严重 | 第24-25页 |
3. 法规缺失——缺少相关的法规与政策支持 | 第25-26页 |
4. 意识淡薄——不重视雨洪利用,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 第26-27页 |
5. 管理分散——各部门间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 第27页 |
6. 管理滞后——管网等市政建设管理滞后 | 第27-28页 |
(三) 武汉市城市雨洪管理问题的原因 | 第28-31页 |
1. 气候因素、地形 | 第28-29页 |
2. 城市基础设施——排水系统落后 | 第29页 |
3. 城市透水性面积减小 | 第29-30页 |
4. 政府减灾应急能力不足 | 第30-31页 |
四、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的探索与启示 | 第31-38页 |
(一) 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 | 第31-35页 |
1. 美国雨洪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2. 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 | 第32-33页 |
3.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 第33-34页 |
4. 其他国家雨洪管理体系概况 | 第34-35页 |
(二) 国内城市雨洪管理的创新实践 | 第35-36页 |
1.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雨水规划实践 | 第35-36页 |
2. 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模式 | 第36页 |
3. 株洲市清水塘生态新城核心区雨洪管理规划 | 第36页 |
(三) 启示 | 第36-38页 |
五、完善武汉市城市雨洪管理的对策 | 第38-41页 |
(一) 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 第38页 |
(二) 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 第38-39页 |
(三) 协调调度,严格监管 | 第39-40页 |
(四) 远近结合,急难先行 | 第40页 |
(五) 加强维护,夯实基础 | 第40-41页 |
六、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