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量刑观研究--基于个案公正的立场

中文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0 导论第17-25页
    0.1 研究源起及选题意义第17-19页
        0.1.1 研究源起第17-18页
        0.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0.2 研究现状及文献梳理第19-21页
        0.2.1 研究现状第19页
        0.2.2 文献梳理第19-21页
    0.3 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第21-22页
        0.3.1 基本思路第21页
        0.3.2 主要方法第21-22页
    0.4 文章结构及创新点第22-25页
        0.4.1 文章结构第22页
        0.4.2 创新点第22-25页
1 量刑观概述第25-50页
    1.1 量刑观界说第25-34页
        1.1.1 量刑观的概念第25-27页
        1.1.2 量刑观的特征第27-31页
        1.1.3 量刑观的渊源第31-34页
    1.2 量刑观的范畴第34-39页
        1.2.1 量刑观的属性第34-36页
        1.2.2 量刑观的思维第36-37页
        1.2.3 量刑观的方法第37-39页
    1.3 量刑观的价值第39-43页
        1.3.1 量刑观的理论价值第39-40页
        1.3.2 量刑观的司法价值第40-42页
        1.3.3 量刑观的社会价值第42-43页
    1.4 量刑观的目标导向第43-49页
        1.4.1 以实现量刑适当为目标导向第43-44页
        1.4.2 目标导向之量刑规则第44-46页
        1.4.3 目标导向之量刑向度第46-47页
        1.4.4 目标导向之刑种选择第47-49页
    1.5 本章结论第49-50页
2 量刑观的视角:报应与预防第50-83页
    2.1 量刑观的报应视角第50-56页
        2.1.1 报应渊源第50-52页
        2.1.2 报应评析第52-54页
        2.1.3 报应量刑观第54-56页
    2.2 量刑观的预防视角第56-65页
        2.2.1 预防渊源第56-59页
        2.2.2 预防评析第59-62页
        2.2.3 双面预防量刑观第62-65页
    2.3 量刑基准的确定第65-72页
        2.3.1 量刑基准概说第66-67页
        2.3.2 量刑基准的视角选择第67-70页
        2.3.3 报应视角确定量刑基准第70-72页
    2.4 量刑基准的修正第72-81页
        2.4.1 量刑基准修正的必要与可能第72-74页
        2.4.2 特殊预防对量刑基准的修正第74-77页
        2.4.3 一般预防对量刑基准的修正第77-78页
        2.4.4 原则与例外第78-81页
    2.5 本章结论第81-83页
3 量刑观的落地:刑种的裁量第83-99页
    3.1 生命刑的量刑观第83-88页
        3.1.1 生命刑的非议第83-84页
        3.1.2 生命刑的存在理由第84-85页
        3.1.3 严格限制生命刑第85-88页
    3.2 自由刑的量刑观第88-91页
        3.2.1 自由刑的非议第88-89页
        3.2.2 自由刑的优势第89-90页
        3.2.3 自由刑的适用第90-91页
    3.3 财产刑的量刑观第91-95页
        3.3.1 财产刑的非议第91-93页
        3.3.2 财产刑的优势第93-94页
        3.3.3 财产刑的适用第94-95页
    3.4 资格刑的量刑观第95-98页
        3.4.1 资格刑的优势第96页
        3.4.2 剥夺资格避免再犯可能第96-97页
        3.4.3 剥夺军衔的“量刑观”第97-98页
    3.5 本章结论第98-99页
4 量刑观的取向:基于立场的商榷与抉择第99-119页
    4.1 量刑观的立场第99-104页
        4.1.1 立场决定取向第99-100页
        4.1.2 公正的价值追求第100-103页
        4.1.3 个案公正的立场第103-104页
    4.2 轻缓的量刑观第104-111页
        4.2.1 重刑主义的检讨第104-107页
        4.2.2 “轻缓”取向的抉择第107-109页
        4.2.3 轻缓量刑观的体现第109-111页
    4.3 个别的量刑观第111-115页
        4.3.1 量刑均衡的商榷第111-113页
        4.3.2 “个别”取向的抉择第113-114页
        4.3.3 个别量刑观的体现第114-115页
    4.4 平等的量刑观第115-118页
        4.4.1 量刑平衡的提出第115-116页
        4.4.2 量刑平衡的商榷第116-117页
        4.4.3 “平等”取向的抉择第117-118页
    4.5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5 量刑观的坚守:实现司法独立第119-138页
    5.1 独立之坚守:阻断权力越位干预第119-122页
        5.1.1 权力越位干预的现象第119-120页
        5.1.2 权力掣肘司法的原因第120-121页
        5.1.3 阻断权力越位干预的途径第121-122页
    5.2 权威之坚守:排除社会舆论干扰第122-128页
        5.2.1 社会舆论的影响第123-125页
        5.2.2 社会舆论的不确定性第125-126页
        5.2.3 权威之坚守的必要第126页
        5.2.4 对社会舆论的回应第126-128页
    5.3 为公之坚守:割舍人情牵绊第128-131页
        5.3.1 人情牵绊无处不在第129-130页
        5.3.2 人情牵绊的影响第130-131页
        5.3.3 人情牵绊的割舍第131页
    5.4 理性之坚守:化解个案情感第131-136页
        5.4.1 个案情感的类别第132-134页
        5.4.2 个案情感的无法避免第134-135页
        5.4.3 个案情感的抑制与消融第135-136页
    5.5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6 余论第138-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0页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50-151页
后记第151-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行人技能的养成及其与认知水平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研究--湘中胜村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