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熔融扭转拉锥的流变成形分析与装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来源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熔融拉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熔融拉锥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熔融拉锥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光纤耦合过程理论分析 | 第21-3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锥区几何模型 | 第21-24页 |
2.3 光纤熔融扭转拉锥模型 | 第24-28页 |
2.3.1 光纤集束体拉扭耦合模型 | 第24-26页 |
2.3.2 光纤耦合器扭转响应机理 | 第26-28页 |
2.4 扭转对分束比变化影响 | 第28-30页 |
2.4.1 光纤耦合区域无轴向扭转运动 | 第29页 |
2.4.2 光纤耦合区域发生轴向扭转 | 第29-30页 |
2.5 粘弹塑性理论分析 | 第30-36页 |
2.5.1 光纤材料物理模型基本单元 | 第31-33页 |
2.5.2 光纤材料的物理模型 | 第33-34页 |
2.5.3 光纤材料的本构方程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光纤熔融扭转拉锥过程分析 | 第37-6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耦合场求解分析 | 第37-38页 |
3.2.1 光纤扭转拉锥热力耦合行为 | 第37-38页 |
3.2.2 热力解耦分析和方法 | 第38页 |
3.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4 光纤材料的材料属性 | 第39-43页 |
3.4.1 光纤材料相关材料参数 | 第40页 |
3.4.2 光纤材料参数获取 | 第40-43页 |
3.5 光纤预加热温度场分析 | 第43-48页 |
3.5.1 传热基本方程 | 第44-45页 |
3.5.2 预加热温度场结果 | 第45-48页 |
3.6 熔融扭转拉锥过程模拟与分析 | 第48-59页 |
3.6.1 角速度为 0.1rad/s时工况分析 | 第48-53页 |
3.6.2 角速度为 0.2rad/s时工况分析 | 第53-56页 |
3.6.3 光纤耦合区截面分析 | 第56-57页 |
3.6.4 熔锥区锥形函数分析 | 第57-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熔融扭转拉锥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 第61-83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熔融扭转拉锥系统总体方案 | 第61-64页 |
4.2.1 机械运动系统 | 第61-62页 |
4.2.2 光功率检测系统 | 第62-63页 |
4.2.3 温度控制系统 | 第63-64页 |
4.3 熔融扭转拉锥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第64-65页 |
4.4 扭转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65-73页 |
4.4.1 驱动模块 | 第66页 |
4.4.2 扭转模块 | 第66-67页 |
4.4.3 扭转装置模态分析 | 第67-69页 |
4.4.4 扭转输出轴模态分析 | 第69-71页 |
4.4.5 扭转输出轴应力分析 | 第71页 |
4.4.6 扭转装置运动分析 | 第71-73页 |
4.5 拉伸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73-78页 |
4.5.1 驱动装置的选择 | 第73-75页 |
4.5.2 拉伸平台模态分析 | 第75-76页 |
4.5.3 拉伸平台应力分析 | 第76-77页 |
4.5.4 拉伸平台运动分析 | 第77-78页 |
4.6 夹紧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78-81页 |
4.6.1 夹具结构分析 | 第79-81页 |
4.6.2 夹紧装置运动分析 | 第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