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页 |
一、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主体 | 第10-15页 |
(一) 国家机关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11-12页 |
(二) 农村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12-13页 |
(三) 家庭保姆工作的用人单位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13页 |
(四) 其他情况下的用人单位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13-15页 |
1. 非法用工中的用人单位 | 第13-14页 |
2. 非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 | 第14-15页 |
二、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主观方面 | 第15-18页 |
(一) 犯罪主观方面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1. 意识因素的内容 | 第16页 |
2. 意志因素的内容 | 第16页 |
(二) 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主观方面 | 第16-18页 |
1. 本罪的主观方面应为故意 | 第17页 |
2. 本罪故意的具体表现 | 第17-18页 |
三、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客体 | 第18-20页 |
(一) 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 | 第19页 |
(二) 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客体的特征 | 第19-20页 |
1.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与盗窃罪 | 第19-20页 |
2.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与侵占罪 | 第20页 |
四、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客观方面 | 第20-27页 |
(一) 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行为方式 | 第21页 |
1. 逃避支付的行为 | 第21页 |
2. 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行为 | 第21页 |
(二) 犯罪数额 | 第21-22页 |
(三) 如何确定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数额 | 第22-23页 |
(四) 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劳动报酬” | 第23-25页 |
1. 劳动报酬的构成 | 第23-24页 |
2. 如何确定刑法意义中的劳动报酬 | 第24-25页 |
(五) 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 | 第25-27页 |
1. “政府有关部门”的范围 | 第25-26页 |
2. 责令的具体方式和形式 | 第26-27页 |
五、域外关于本罪的规定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9页 |
(一) 域外一些国家对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 | 第27-28页 |
1. 德国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 | 第27页 |
2. 俄罗斯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 | 第27页 |
3. 波兰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 | 第27-28页 |
4. 泰国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 | 第28页 |
(二) 域外有关立法对完善我国立法的启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