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4-23页 |
1.1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外膜滋养血管产生机制 | 第14-16页 |
1.2 动脉外膜滋养血管的超声造影检查 | 第16-19页 |
1.2.1 非侵入性超声造影 | 第16-17页 |
1.2.2 血管内超声造影检查 | 第17-18页 |
1.2.3 动脉外膜滋养血管的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 | 第18-19页 |
1.3 中医研究基础 | 第19-23页 |
1.3.1 古代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第19-20页 |
1.3.2 化痰泄浊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超声造影对动脉粥样外膜滋养血管的定量化评价 | 第23-32页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1.2 颈动脉斑块判断标准 | 第23页 |
2.1.3 造影纳入标准 | 第23页 |
2.1.4 造影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2.1.5 仪器与方法 | 第24页 |
2.1.6 图像分析 | 第24-25页 |
2.1.7 统计学方法 | 第25-26页 |
2.2 结果 | 第26-29页 |
2.2.1 斑块造影研究中 | 第26页 |
2.2.2 低回声与混合回声斑块造影EI对比 | 第26-27页 |
2.2.3 动脉外膜EI与斑块内EI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2.2.4 EI半定量分级与定量化比较 | 第28-29页 |
2.2.5 动脉外膜EI与斑块内EI在不同EI分级中的比较: | 第29页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2.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外膜VV增强强度与既往脑血管事件相关性的研究 | 第32-40页 |
3.1 资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3.1.2 颈动脉斑块判断标准 | 第32页 |
3.1.3 仪器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4 缺血性中风史及TIA患者入选标准 | 第33页 |
3.1.5 超声造影纳入标准 | 第33页 |
3.1.6 超声造影排除标准 | 第33页 |
3.1.7 统计与分析 | 第33-34页 |
3.2 二维超声检查结果 | 第34-35页 |
3.2.1 有、无TIA/脑梗史者二维超声斑块结果比较 | 第34页 |
3.2.2 TIA/脑梗塞病史者与二维超声斑块特征相关性分析 | 第34页 |
3.2.3 Logistic回归分析二维超声斑块参数与脑梗塞病史者的关系 | 第34页 |
3.2.4 ROC曲线对二维超声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效果判断 | 第34-35页 |
3.3 CEUS检查结果 | 第35-38页 |
3.3.1 有、无TIA/脑梗史者结果比较 | 第35-37页 |
3.3.2 TIA/脑梗塞发作病史者与超声造影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3.3.3 Logistic回归分析CEUS参数与脑梗塞病史者的关系 | 第37-38页 |
3.3.4 ROC曲线对超声造影的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效果判断 | 第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3.5 结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化痰泄浊法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膜滋养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 | 第40-47页 |
4.1 资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般资料 | 第40-41页 |
4.1.2 仪器与方法 | 第41页 |
4.1.3 图像分析 | 第41-42页 |
4.1.4 血清学检测 | 第42页 |
4.1.5 药物治疗 | 第42页 |
4.1.6 统计学方法 | 第42页 |
4.2 观察数据与结果 | 第42-45页 |
4.2.1 治疗中 | 第42-44页 |
4.2.2 A组治疗后 | 第44页 |
4.2.3 B组治疗后 | 第44页 |
4.2.4 A、B两组治疗后对比 | 第44-45页 |
4.3 讨论 | 第45-46页 |
4.3.1 动脉外膜VV的超声造影 | 第45页 |
4.3.2 化痰泄浊法稳定斑块机制的研究 | 第45-46页 |
4.3.3 问题释疑 | 第46页 |
4.4 结论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录 | 第56-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