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忠县空间格局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人口日益膨胀 | 第10页 |
1.1.2 资源供给不足 | 第10-11页 |
1.1.3 生态灾害频发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3.1 生态安全 | 第12-13页 |
1.3.2 空间格局 | 第13-14页 |
1.3.3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2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8-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2页 |
第2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城市空间格局构建方法 | 第22-38页 |
2.1 生态安全与空间格局的关系搭建 | 第22-26页 |
2.1.1 生态安全对空间格局的要求 | 第22-23页 |
2.1.2 空间格局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 第23-25页 |
2.1.3 生态安全视角下空间格局构建目标 | 第25-26页 |
2.2 构建要点 | 第26-28页 |
2.2.1 构建的前提 | 第26-27页 |
2.2.2 构建的原则 | 第27页 |
2.2.3 构建的侧重点 | 第27-28页 |
2.3 构建方法 | 第28-35页 |
2.3.1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29-31页 |
2.3.2 城市基地分析 | 第31-32页 |
2.3.3 生态灾害分析 | 第32页 |
2.3.4 空间模式分析 | 第32-35页 |
2.4 构建流程 | 第35-37页 |
2.4.1 构建条件 | 第35页 |
2.4.2 构建步骤 | 第35-36页 |
2.4.3 优化策略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忠县空间格局构建及优化 | 第38-63页 |
3.1 忠县背景介绍 | 第38-43页 |
3.1.1 忠县自然条件 | 第38-41页 |
3.1.2 忠县历史沿革 | 第41页 |
3.1.3 忠县城市空间 | 第41-43页 |
3.2 忠县生态安全评价 | 第43-45页 |
3.2.1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测算 | 第43-45页 |
3.2.2 测算结果分析评价 | 第45页 |
3.3 忠县空间格局构建 | 第45-49页 |
3.3.1 忠县空间格局构建目标 | 第45-47页 |
3.3.2 乡村空间格局构建分析 | 第47-48页 |
3.3.3 城镇空间格局构建分析 | 第48-49页 |
3.4 以州屏组团为例空间格局优化 | 第49-62页 |
3.4.1 州屏组团的空间格局 | 第49-53页 |
3.4.2 塑造生态连续的山水格局 | 第53-55页 |
3.4.3 划定结构清晰的生态边界 | 第55-58页 |
3.4.4 建构层次多样的生态斑块 | 第58-59页 |
3.4.5 打造生态减灾的规划模式 | 第59-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忠县空间格局实施策略 | 第63-80页 |
4.1 忠县空间格局引导 | 第63-68页 |
4.1.1 建设用地引导 | 第63-65页 |
4.1.2 非建设用地引导 | 第65-68页 |
4.2 禁建区控制指引 | 第68-70页 |
4.2.1 项目准入原则 | 第68-69页 |
4.2.2 土地功能调整策略 | 第69页 |
4.2.3 村镇建设策略 | 第69-70页 |
4.3 局部优化控制指引 | 第70-73页 |
4.3.1 优化调整原则 | 第70-71页 |
4.3.2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 第71页 |
4.3.3 优化调整内容 | 第71-73页 |
4.4 生态空间保护实施策略 | 第73-79页 |
4.4.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理制度 | 第73-78页 |
4.4.2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