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4页 |
2.1 DPSIR模型 | 第19-21页 |
2.1.1 DPSIR模型的来源 | 第19页 |
2.1.2 DPSIR模型的框架 | 第19-21页 |
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第21-22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24-33页 |
3.1 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第24-30页 |
3.1.1 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状况 | 第24-26页 |
3.1.2 房地产业建造状况 | 第26-27页 |
3.1.3 房地产业市场销售状况 | 第27-29页 |
3.1.4 房地产业企业状况 | 第29-30页 |
3.2 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环境 | 第30-32页 |
3.2.1 外部环境 | 第30-31页 |
3.2.2 内部环境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3-54页 |
4.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7页 |
4.1.1 基于DPSIR模型指标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4.1.2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4.1.3 建立基于DPSIR框架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4.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第37-45页 |
4.2.1 客观权重计算——熵值法 | 第38-40页 |
4.2.2 主观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 | 第40-44页 |
4.2.3 综合权重 | 第44-45页 |
4.3 确定综合指数及评价区间 | 第45-47页 |
4.3.1 评价综合指数计算 | 第45-46页 |
4.3.2 评价标准 | 第46-47页 |
4.4 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4.4.1 “驱动力”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4.4.2 “压力”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4.4.3 “状态”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4.4.4 “影响”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4.4.5 “响应”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4.4.6 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54-56页 |
5.2.1 抓住多重叠加战略机遇,开创发展新局面 | 第54-55页 |
5.2.2 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 第55页 |
5.2.3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 第55-56页 |
5.2.4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升居住生活品质 | 第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