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密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9-13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9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9-10页 |
| 2.3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2.4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3.1 分组原则 | 第10-11页 |
| 3.2 治疗方法 | 第11页 |
| 3.2.1 治疗药物 | 第11页 |
| 3.2.2 用药方法 | 第11页 |
| 4 观察方法 | 第11-12页 |
| 4.1 观测指标 | 第11-12页 |
| 4.1.1 疗效性指标 | 第11页 |
| 4.1.2 安全性指标 | 第11-12页 |
| 4.2 观察时点 | 第12页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页 |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2页 |
| 7 统计分析 | 第12-13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3-22页 |
| 1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3-17页 |
| 1.1 两组年龄的对比 | 第13页 |
| 1.2 两组性别的对比 | 第13页 |
| 1.3 两组病程的对比 | 第13-14页 |
| 1.4 两组一般体格检查的对比 | 第14页 |
| 1.5 治疗前两组肝肾功能的对比 | 第14页 |
| 1.6 治疗前两组骨代谢指标的对比 | 第14-15页 |
| 1.7 治疗前两组骨密度的对比 | 第15页 |
| 1.8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的对比 | 第15-16页 |
| 1.8.1 治疗前腰脊疼痛症状的对比 | 第15页 |
| 1.8.2 治疗前腰膝酸软症状的对比 | 第15-16页 |
| 1.8.3 治疗前头目眩晕症状的对比 | 第16页 |
| 1.8.4 治疗前畏寒肢冷症状的对比 | 第16页 |
| 1.8.5 治疗前夜尿频多症状的对比 | 第16页 |
| 1.9 治疗前两组中医主症总分、症状总分的对比 | 第16-17页 |
| 2 治疗结果 | 第17-22页 |
|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对比 | 第17页 |
|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对比 | 第17-18页 |
| 2.3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对比 | 第18页 |
|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对比 | 第18-20页 |
| 2.4.1 两组治疗前后腰脊疼痛症状对比 | 第18-19页 |
| 2.4.2 两组治疗前后腰膝酸软症状对比 | 第19页 |
| 2.4.3 两组治疗前后头目眩晕症状对比 | 第19页 |
| 2.4.4 两组治疗前后畏寒肢冷症状对比 | 第19-20页 |
| 2.4.5 两组治疗前后夜尿频多症状对比 | 第20页 |
| 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总分、症状总分的对比 | 第20页 |
| 2.6 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的对比 | 第20-21页 |
| 2.7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分析 | 第21页 |
| 2.8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2-30页 |
| 1 西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第22-24页 |
| 1.1 病因病理 | 第22页 |
| 1.2 防治措施 | 第22-24页 |
|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第24-26页 |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24-25页 |
| 2.2 中医药的治疗 | 第25-26页 |
| 3 补肾密骨汤分析 | 第26-28页 |
| 4 结果分析 | 第28页 |
| 5 不足与展望 | 第28-30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30-31页 |
| 致谢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附录一 随机方法 | 第35-36页 |
| 附录二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36-37页 |
| 附录三 病例报告表 | 第37-38页 |
|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 第38-39页 |
| 附录五 临床观察表 | 第39-40页 |
| 附录六 不良反应记录 | 第40-41页 |
| 附录七 综述 | 第4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