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1 职业危害概述 | 第7-8页 |
1.1.2 我国煤矿职业危害现状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外煤矿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 第9-10页 |
1.2.2 我国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 第11-16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煤矿各地点职业危害综合评判 | 第16-25页 |
2.1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6-18页 |
2.1.1 当前我国煤矿职业危害特点 | 第16页 |
2.1.2 煤矿职业危害评价内容及基础 | 第16-17页 |
2.1.3 煤矿职业危害评判方法的选择 | 第17-18页 |
2.2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2.2.1 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 | 第18页 |
2.2.2 职业危害评价的目的 | 第18-19页 |
2.3 建立煤矿职业危害评判模型 | 第19-21页 |
2.3.1 危害因素定量指标的确定 | 第19页 |
2.3.2 建立矿井职业危害因素评价集 | 第19页 |
2.3.3 建立隶属度函数 | 第19-20页 |
2.3.4 建立模糊矩阵 | 第20页 |
2.3.5 建立权重集 | 第20-21页 |
2.3.6 模糊综合评判 | 第21页 |
2.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职业危害实例计算 | 第21-25页 |
2.4.1 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2.4.2 模糊综合评判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职业危害影响因素体系分析 | 第25-46页 |
3.1 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发展 | 第25页 |
3.2 煤矿职业危害系统性概述 | 第25-27页 |
3.2.1 关于煤矿系统 | 第26-27页 |
3.2.2 煤矿职业危害系统的特点 | 第27页 |
3.3 煤矿职业危害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 第27-30页 |
3.4 煤矿职业危害六大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6页 |
3.4.1 各系统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第30-40页 |
3.4.2 各系统因素权重分析 | 第40-43页 |
3.4.3 建立影响因素体系总结构 | 第43-46页 |
第四章 系统动力学在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控制中的应用 | 第46-62页 |
4.1 煤矿职业危害影响因素的vensim模型分析 | 第46-49页 |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特点 | 第46-47页 |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基本步骤 | 第47-49页 |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职业危害控制的仿真准备 | 第49-50页 |
4.2.1 系统边界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2 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50页 |
4.2.3 系统仿真方案选择 | 第50页 |
4.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职业危害控制系统仿真应用研究 | 第50-62页 |
4.3.1 仿真假设研究 | 第50-51页 |
4.3.2 影响因子因果关系回路图 | 第51-53页 |
4.3.3 变量集的建立 | 第53-56页 |
4.3.4 煤矿职业危害影响因素子系统模型 | 第56-58页 |
4.3.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职业危害控制模型 | 第58-62页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A煤矿职业危害控制应用 | 第62-70页 |
5.1 A矿生产特点及对煤矿职业危害的影响A矿的基本情况 | 第62-64页 |
5.1.1 A煤矿生产基本情况 | 第62-63页 |
5.1.2 确定系统参数 | 第63-64页 |
5.2 变量赋值 | 第64-66页 |
5.3 模型检验 | 第66页 |
5.4 仿真 | 第66-68页 |
5.4.1 仿真运行 | 第66-67页 |
5.4.2 不同投入转化率下的仿真运行 | 第67-68页 |
5.5 仿真应用分析 | 第68-69页 |
5.6 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