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硫丹的结构与性质 | 第11-12页 |
1.3 硫丹的使用及环境分布 | 第12-14页 |
1.3.1 硫丹的使用情况 | 第12-13页 |
1.3.2 硫丹的环境分布 | 第13-14页 |
1.4 硫丹的代谢及毒性 | 第14-17页 |
1.4.1 硫丹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 第14页 |
1.4.2 硫丹对生物体的毒性 | 第14-17页 |
1.5 硫丹的生殖毒性及机制研究 | 第17-22页 |
1.5.1 硫丹生殖毒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页 |
1.5.2 硫丹生殖毒性的实验动物研究 | 第17-20页 |
1.5.3 硫丹生殖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6 硫丹污染的处理方法 | 第22-25页 |
1.7 等离子体概述 | 第25-26页 |
1.8 等离子体的分类及特性 | 第26页 |
1.8.1 等离子体的分类 | 第26页 |
1.8.2 低温等离子体的特性 | 第26页 |
1.9 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26-30页 |
1.10 纳米二氧化钛的分类及特性 | 第30-31页 |
1.10.1 纳米二氧化钛的分类 | 第30页 |
1.10.2 纳米二氧化钛的特性 | 第30-31页 |
1.11 纳米二氧化钛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1.12 纳米二氧化钛环境风险及生物效应 | 第32-34页 |
1.12.1 纳米二氧化钛的环境风险 | 第32-33页 |
1.12.2 纳米二氧化钛本身的生物学效应 | 第33-34页 |
1.12.3 纳米二氧化钛的联合效应 | 第34页 |
1.13 秀丽隐杆线虫在毒性评估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1.14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14.1 本论文研究目标 | 第35页 |
1.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2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硫丹生殖毒性的影响 | 第36-44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2.1 线虫品系和试剂 | 第37页 |
2.2.2 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 第37页 |
2.2.3 线虫培养 | 第37页 |
2.2.4 线虫的同步化处理 | 第37-38页 |
2.2.5 等离子体处理方法 | 第38页 |
2.2.6 硫丹暴露实验 | 第38页 |
2.2.7 生殖腺细胞凋亡实验 | 第38页 |
2.2.8 子代数实验 | 第38-39页 |
2.2.9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2.3.1 商品化硫丹引发生殖腺细胞凋亡 | 第39-40页 |
2.3.2 氢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硫丹引发的凋亡 | 第40页 |
2.3.3 氢气和氮气等离子体处理硫丹的对比 | 第40-41页 |
2.3.4 氢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硫丹对线虫子代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3章 纳米二氧化钛对硫丹生殖毒性的影响 | 第44-51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3.2.1 线虫品系与试剂 | 第45页 |
3.2.2 线虫培养 | 第45页 |
3.2.3 线虫的同步化处理 | 第45页 |
3.2.4 硫丹与纳米二氧化钛直接复合暴露 | 第45页 |
3.2.5 硫丹与纳米二氧化钛共孵育后暴露 | 第45页 |
3.2.6 生殖腺细胞凋亡实验 | 第45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3.3.1 纳米二氧化钛与商品化硫丹的直接复合暴露 | 第45-46页 |
3.3.2 纳米二氧化钛与商品化硫丹的共孵育后暴露 | 第46页 |
3.3.3 两种粒径的纳米二氧化钛对硫丹同分异构体的影响比较 | 第46-4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4.1 研究总结 | 第51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