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何为非虚构文学 | 第13-32页 |
第一节“非虚构”与文学的关系 | 第13-17页 |
第二节 非虚构文学的文学质素 | 第17-21页 |
第三节 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 | 第21-26页 |
第四节 非虚构文学与新闻报道 | 第26-32页 |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创作 | 第32-50页 |
第一节 《人民文学》和《收获》“非虚构”栏目的创设与解析 | 第32-34页 |
第二节 现实类“非虚构”作品的创作与特征 | 第34-38页 |
一、“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 第35-37页 |
二、痛与悲的背后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历史类“非虚构”作品的创作与特征 | 第38-44页 |
一、个人视角下的历史再现 | 第39-41页 |
二、另一种历史记忆 | 第41-44页 |
第四节 自然类“非虚构”作品的创作与特征 | 第44-50页 |
一、自然美 | 第44-46页 |
二、人情美 | 第46-48页 |
三、生灵美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策略 | 第50-59页 |
第一节 在场写作 | 第50-52页 |
第二节 跨文体写作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叙事视角 | 第55-57页 |
第四节 细节呈现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意义与局限 | 第59-65页 |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 第59-61页 |
一、文学意义 | 第59-60页 |
二、社会意义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局限与反思 | 第61-65页 |
一、文学性不足 | 第62-63页 |
二、非虚构文学理论体系贫乏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