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问题的由来 | 第13页 |
1.2 生物质资源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结构组成 | 第13-15页 |
1.2.2 生物质资源的预处理技术 | 第15-21页 |
1.2.3 离子液体预处理生物质的现状 | 第21-22页 |
1.2.4 超声在生物质预处理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微晶纤维素水解转化的影响 | 第25-39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1 试剂 | 第25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2.3.1 离子液的合成 | 第26-27页 |
2.3.2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微晶纤维素 | 第27页 |
2.3.3 微晶纤维素和离子液的回收 | 第27页 |
2.3.4 再生微晶纤维素的水解反应 | 第27-28页 |
2.3.5 合成离子液的结构表征 | 第28页 |
2.3.6 微晶纤维素和离子液回收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2.3.7 再生微晶纤维素的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29页 |
2.3.8 DNS法测定水解液还原糖(TRS)含量 | 第29-30页 |
2.3.9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2.4.1 合成离子液的结构表征分析 | 第30-33页 |
2.4.2 微晶纤维素和离子液回收率的计算分析 | 第33页 |
2.4.3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微晶纤维素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3-36页 |
2.4.4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微晶纤维素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生物质水解转化的影响 | 第39-55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材料和仪器 | 第40-41页 |
3.2.1 试剂 | 第40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1-45页 |
3.3.1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生物质 | 第41页 |
3.3.2 生物质和离子液的回收 | 第41页 |
3.3.3 再生生物质的水解反应 | 第41-42页 |
3.3.4 生物质原料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 第42-43页 |
3.3.5 生物质和离子液回收率的计算 | 第43页 |
3.3.6 再生生物质的结构表征 | 第43页 |
3.3.7 DNS法测定水解液还原糖(TRS)含量 | 第43页 |
3.3.8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水解产物 | 第43-45页 |
3.3.9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4.1 生物质和离子液回收率的计算分析 | 第45-47页 |
3.4.2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 第47-50页 |
3.4.3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生物质的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微波-固体酸/离子液体系转化生物质为5-HMF的影响 | 第55-71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材料和仪器 | 第55-56页 |
4.2.1 试剂 | 第55-56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56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6-58页 |
4.3.1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生物质及生物质再生 | 第56页 |
4.3.2 固体酸(离子交换树脂)的酸化处理 | 第56-57页 |
4.3.3 微波-固体酸/离子液体系催化生物质转化为5-HMF | 第57页 |
4.3.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分析5-HMF | 第57页 |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8-69页 |
4.4.1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生物质转化为5-HMF的影响 | 第58-61页 |
4.4.2 催化剂种类对生物质转化为5-HMF的影响 | 第61-65页 |
4.4.3 溶剂种类对生物质转化为5-HMF的影响 | 第65-68页 |
4.4.4 超声-离子液预处理对生物质转化为5-HMF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5.1 结论 | 第71-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